引子
睡不着的时候,都怪外界环境太吵;考不好的时候,都怪题目难,老师给分太低;焦虑的时候,都怪这个内卷的时代;被他人冷漠对待的时候,都怪别人不好;
好烦,我妈又在我耳边唠叨了;好烦,老师上课特别无聊,但还是要去上课;好烦,又被老板骂了……
怪他、怪她、怪老板、怪社会、怪国家;
唠叨好烦、学习好烦、工作好烦……
这些,是不是很熟悉?
01
遇到问题时,在自己心里或明显表现出责怪外界的消极态度与行为,而没有自省或者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笼统称之为抱怨。
是啊,谁没有抱怨过呢?
我们早在初中时期甚至更早就了解到:抱怨是世上最没用的事,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了解容易,真正实践并坚持却很难。
02
一句抱怨,有那么严重吗?
严重。
当我们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我们没有意识到抱怨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我们认为一句抱怨无关紧要,表明了我们对抱怨这件事不够重视,不够重视导致的结果将是我们不会谨慎处理它,换句话说,我们会随意对待之。
随意对待,所以时常抱怨。
让我们来看看抱怨时遇到的最好的情况:
有人可抱怨,并且发泄怨气的对象内心强大、睿智、和自己关系亲密且懂得表达。

即便在这最好的情况下,还是需要我们自己迈出落实建议那最后一步。
无论是改变心态还是改变行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03
最好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其他情况呢?
向内心不够强大的自己抱怨?
向和我们关系亲密但内心不强大的人抱怨?
向和我们关系不亲密但内心强大的人抱怨?
向和我们关系不亲密内心也不强大的人抱怨?
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懂得表达”和“睿智”两个要素。
除去最好的情况,向外抱怨加上向内抱怨,我们在抱怨时,一共会遇到16种情形。
在这16种情形下,分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是不是很可怕?
一句抱怨就像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足以产生一系列影响。
对自己,只抱怨而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导致问题依旧存在,不理解的还是不理解,不会的还是不会;对他人,除了有可能影响我们和对方的关系外,在他人内心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容易让他人受到我们的影响,将抱怨传递下去。
如果不谨慎对待抱怨,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养成抱怨的习惯。
一句句抱怨伴随着蝴蝶效应的发生引起一系列的影响,久而久之,这样的习惯就会对自己、对他人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04
我们为什么会抱怨?如何应对?
曾仕强教授在《情绪管理》系列课程中提到:
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是向外看的,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提醒自己向内看。这就叫反求诸己。
这句话说明了我们抱怨的原因之一:生来如此。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向外看的。所以我们天生遇事容易只看到外界,进而容易抱怨。但我们除了眼睛,还有头脑。
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能用思考代替发泄,那么即便我们向外看也不会抱怨。但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如果我们还在学习、思考中,我们可以用头脑提醒自己,抱怨是一件多么没有用并且可怕的事情。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减少抱怨。实在忍不住抱怨了,也应当认识到自己在抱怨,及时用头脑去思考、解决问题。
05
关于停止抱怨,还有一些需要想清楚的事:
不抱怨≠不发泄
我们有情绪时,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发泄。
但要警惕。
我们发泄,是为了稳定情绪,更好地解决问题。
发泄完后,一定要面对问题,思考并付诸行动,解决问题。
不抱怨≠只归因于自己
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除了自省,我们还要想想有没有其他原因,比如其他人、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然后思考,面对当前的情形,自己要如何应对。
我们面对当前的情形做出的一切反应,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写在最后
抱怨,只是一个念头、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本来无所谓好坏。
假如抱怨让我们的情绪变好,它就是好的;假如抱怨让我们忘了要解决问题并且带给他人负面影响,它就是坏的。
我们常常通过抱怨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好一些,却忽略了抱怨的负面影响。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用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停止抱怨,积极解决问题。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
还有一段
虽然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是抱怨,但写的不仅是抱怨。
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看“我们为什么会抱怨”与“如何应对”这部分,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问题。比如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情绪?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
一些我的思考:原因方面,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是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实践方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上述思维并非由我首创,我只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各学科中发现了它们,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分享给大家。
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