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比特币创史人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多少数据,也没有多少人使用比特币,自己就决定设计出比特币中一个区块的容量就是1M(兆字节),而一笔交易是250字节甚至更多,现在一些交易基本达到了500字节以上,我们可以来算下账,比特币一个区块的容量为1M,1M=1024K(千字节)=1048576字节,那么一个区块包含的交易总数为:1048576/250=4194.3笔,比特币中一个区块确认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10分钟=600秒,那么一个区块每秒处理的交易数为:4194.3/600=7个,如果一个区块每秒只能处理7笔交易的话,要是交易量再大点,可能超过7笔交易,这样就造成一个结果,比特币交易拥堵而缓慢,若一笔交易后,后面还有很多笔交易在排队等待确认,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总有一天堵塞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过容量极限,最后就崩溃了,就出现区块需要扩容问题,当时很多人都提出自己的扩容方案,1,把比特币的区块容量提高到2M,2.把比特币的区块容量升级为20M,3,把比特币的区块容量升级为无限大,由矿池来决定,各种扩容方案意见不统一,于是比特币分叉就出来了,出现分叉后,又分为硬分叉和软分叉,硬分叉是指比特币的区块格式或交易格式(共识)发生改变时,未升级的节点拒绝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不过已经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未升级节点生产出的区块,然后大家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所以分成两条链,一条是旧链,一条是新链,当新共识规则发布后,没有升级的节点由于不了解新共识规则,就会不合法的区块,从而临时性分叉。软分叉是指比特币交易的数据结构发生改变时,未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生产出的区块,而且已经升级的节点也可以验证未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软分叉是暂时的,硬分叉是永久的,只是两者的兼容性不同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很古老的寺庙里,生活着一群和尚,由于时间已长,寺庙设施陈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于是方仗就招集大家开始讨论解决方案,有些人提出重新推翻重建的方案,有些人认为修修补补,刷刷墙就行,根本就不用动作那么大,最后由于意见不统一,无法达成一致,就引起分叉,提出重新推翻重建的那些人,找了些建筑工,推翻后,建了新的寺庙,与寺庙风格相当不统一,这好比比特币中的硬分叉,表现在比特币世界里就是从新的节点开始,分成了两条链,两条链互不兼容;提出修修补补的那些人,找了些装修工人,对墙上的破洞进行修补,把老的颜色刷成鲜艳的颜色,这样,新旧面貌共存,这好比比特币中的软分叉,表现在比特币上就是未升级的节点按照以前的规则继续计算,但已经升级的节点仍然按照扩容后的规则计算,因此,比特币核心钱包主张的,隔离见证升级后,比特币依旧是比特币,不会有新的币种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