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长的规律

成长的规律

作者: 笑春风ma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08:37 被阅读62次

    看到《世说新语•夙惠》,就想到了从前听到的一则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来说,这句话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根据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这符合大脑细胞的生长发育规律,但此处有一个设定值,就是17岁。17岁也许智商可以达到一个高度,但是情商却仍在哺乳期,需要在家庭与社会的熏陶中生长发育,因而还需要继续喂奶,继续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导下修炼。

    还想到一篇文章,就是王安石的《伤仲永》,一个五岁的天才少年方仲永,未读一天书,突然哭着要来文房四宝,提笔就写出了四句诗,还题上自己的名字。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四周乡邻知道,自是前来观瞻,更有有钱人,花钱求取他的墨宝。方父看到了发财机会,拉着仲永四处写字,而不给仲永拜师学习的机会,18岁后,就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夙惠,即早慧,从小就聪明过人。本篇共有7则故事,所叙述的人应该都在12岁之前。讲述的都是这些小孩的可爱故事,但这些小孩可不是一般人物,没有方仲永那样出身农耕的庶人,都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士大夫贵族人士。比如第一则故事主角就是成语梁上君子故事创造者陈寔的两个儿子陈元方、陈季方。有宾客到他们家拜访,陈寔招待宾客的时候让两个小孩去煮饭。小小年纪,能够煮饭,说明平时陈寔就已让两个小孩在做,而不是大家族让家里的仆人煮饭,虽是士大夫,却也是一个寒族士人。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两个小小少年,好奇于长辈之间所谈,于是悄悄偷听,忘记了怎么煮饭了,干饭变成了稀饭,但却偷听了长辈们的谈话,并且能够在相互补充中“言无遗失”的说出来,陈太丘也是愕然,稀饭就稀饭吧,何必强求干饭呢,陈寔想来此时也应开心了。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让一个小孩难免有所隔阂,自卑、思恋之心油然而生,总想要找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让自己心情舒畅。第二则故事就是7岁的何晏,这个正始名士,玄学开创者,父亲死后,其母改嫁曹操,并收养了他。但何晏来到宫里,却闷闷不乐,画地为屋,自己呆在里面,说是“何氏之庐”,曹操知道后,送其回家。

    小小年纪,失去父亲,在事死如事生的时代,怎样对待死者,是对活着的人一个考验,第七则故事的桓玄,就是这样一个事例。公元373年7月,62岁的桓温在姑孰(今安徽当涂)去世,桓玄当时5岁,丧服刚刚脱去,桓温弟弟桓冲与送丧的文武官员告别,指着这些官员对桓玄说道,这些人物都是你家的旧部属,桓玄听后就嚎啕大哭,情感伤人(此时,桓玄是文胜质的表演呢还是质胜文的真情流露,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但毕竟是在桓冲提醒之后才具有的表情流露)。桓冲后来经常说道,等桓玄长大了就将自己这个座位(官位)送还给他。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聪明伶俐,也认为自己的小孩聪明伶俐。但天才毕竟人间稀有,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天才,万事万物,都有成长的规律,揠苗助长的故事应该人人听过,也知道其危害性。从前听过一个故事,说李调元任学政期间,路过某地,遇到一个小孩用青石垒了一座桥,结果被李调元的马车踏倒,小孩要李调元赔偿,否则就要对对联,才子认为一副对联有什么困难的呢?同意了小孩的要求。于是小孩吟出了:踏倒磊桥三块石,结果,大才子难倒了,又有事急于回家,只好给小孩说好话,说明天再来对上。第二天,李调元如约来到该处,对小孩吟出了:剪开出字两重山。可小孩立即回答说不对(对联很工整呢),说不是李调元对的,让李调元也大吃一惊,事实上,晚上李调元一直在想怎么对,结果让夫人想出来了,此时小孩就说出“剪”应该是女性用品,男子很难想到这个字。只可惜李调元再次来时,打听到小孩已经不在了(原因不知)。

    夙惠也好,大器晚成也罢,都是少数,就如我们取正常值一样,就是取 95%这个区间,95%的人只要在这个区间就行,区间以外,往往被认为超出或者低于正常值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长的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lw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