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善友教授以“抖音”案例,讲清“一”思维

李善友教授以“抖音”案例,讲清“一”思维

作者: 大耳朵讲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22-04-07 10:31 被阅读0次

张一鸣,为什么总有远超他人的认知?

中国标杆学习俱乐部

2021年7月11日21:14

来源丨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

作者丨李善友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深深影响了我,也是我创立“第一性原理”这门课的理论来源。

他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我把用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创新方式称为破界创新,也称为“一”战略、立本战略。

“一”战略有灵魂三问:第一,什么是“一”?第二,如何击穿?第三,怎么进化?

1

什么是今日头条的“一”战略?

我想以张一鸣创立今日头条为例,用“一”战略的方式拆解这个案例,借假修真。

今日头条是字节跳动的第一款产品,字节跳动目前的文化、价值观、底层算法其实都体现在这款产品里。所以我们要用“一”战略的灵魂三问去拷问。

为什么不学几何,不得入内

第一问,什么是今日头条的“一”?为理解这一点,我们要回到2012年今日头条刚上线时,当时四大门户都做了新闻客户端,也都达成了千万日活。

而张一鸣的团队当时只有几十人,融资非常难,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成功。张一鸣说,有一个月他见了30多个投资人,结果因为说话太多而失声。

移动互联网时代,四大门户对这类产品的定义还是“新闻客户端”, 把PC互联网的新闻模式直接照搬过来。内容产生方式和PC门户时期完全一样,由主编、编辑人为推荐。

没人意识到具象经验的不可迁移性。所以客户端产品做到4000万日活就遇到了瓶颈。

张一鸣早就一再解释,今日头条不是客户端。他把今日头条定义成“信息分发平台”。“信息分发”的重点不是信息而是“分发”。分发比信息更重要,这是一次全新的定义。

然而,信息分发也只是表象,对张一鸣而言,有一个至深的信念,甚至可以作为他的第一性原理。他说:“信息的流动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觉得它可能是各种其它效率的基础。”

“信息流动的效率比信息本身更重要。”这句话换一种表述方式:“节点之间的连接比节点本身更重要。”你会发现,这已经属于网络科学理论,上升到了三楼哲科思维。

所以,今日头条的本质绝不是一个信息分发平台,而是信息流动网络。

张一鸣认为“提升信息分发效率是今日头条的使命,而一切能够让分发效率变得更高的内容缝隙,都应该成为今日头条覆盖的领域。”

他说过最令人血脉偾张的一句话是“百度之搜索,腾讯之社交,阿里之电商,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分发方式。”

第二问,如何击穿?如果今日头条的“一”是信息流网络,从哪一点来击穿呢?

答案是改变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门户时代的信息分发方式是“人找信息”,而张一鸣至少在2006年时就已经在做“信息找人”的尝试了。

当时他在酷讯工作,有一次过年回家想买火车票,买火车票非常难,他就写了一个软件,让软件自动搜索,如果有火车票出来就通知他。半小时以后,他收到信息,已下单买到火车票了。

“不是让人找信息,而是让信息找人。”2006年张一鸣就有了这种影响未来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颠覆性洞见。

提高信息流动的效率,让信息找人,这是张一鸣的两大洞见。

什么产品才能同时满足这两点?张一鸣一直在等待一个契机,他要做的事情国内没人做过,美国也没人做过。

2012年,他读完《推荐系统实践》一书,发现推荐算法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屠龙宝刀。

当时今日头条已经上线,但还不具有推荐算法这一引擎。张一鸣当即决定,要做这件事。

张一鸣跟上一代有完全不同的创业观。绝大多数人的创业观,可以称为归纳法创业,就是要抢占新风口,互相比拼战斗力、效率、融资能力,这几乎是我们今天主流的创业方法。

张一鸣这类创业者我称之为高认知创业,或叫演绎法创业,是在做“理论上成立,现实中还未发生的事情”。

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叫第谷,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观察行星的运转轨迹,但致死都没总结出规律。

他把观察材料都留给了弟子开普勒,开普勒经验远不如老师,但他居然只用火星的运转数据,就提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原因只有一个,第谷顽固地相信地心说,而开普勒坚信日心说,他把火星的材料按照日心说模型重新计算,得出行星三大定律,成了“天空立法者”。

你对一件事情的本质认知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你的边界。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对所做事情的认知是什么,就形成了一种从众效应。

第三问,如何进化。这与张一鸣的认知经历有关。

张一鸣最熟悉的两个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和软件工程。2018年,与钱颖一对话时他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报考生物系?……生物从细胞到生态,物种丰富多样,但背后的规律却非常简洁优雅,这对于你设计系统活着看到企业经济系统,都会有很多可类比的地方。”

“为什么从微电子转到软件工程?……学计算机有一个好处,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自己获取学习资源。”

生命科学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进化。软件工程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算法。

这两个关键词也揭示了今日头条这款产品真正的可怕之处——今日头条的迭代速度比张一鸣团队试图迭代它的速度还快,几乎是它在自发推动团队前进。

2

张一鸣有哪些远超他人的认知?

字节跳动曾经有过三次“大力出奇迹”。源码投资创始人曹毅说,张一鸣对稀有的大东西有一种必须拿下的意志,会全力以赴,投入所有精力和资源,然后大力出奇迹。

但这只是表象,大力出奇迹需要你对某一个领域有超越他人的认知。

三次“大力出奇迹”是建立在三次远超他人认知的基础上,是本质认知在三个场景里的应用,是对“一”的三次击穿。

第一次是在2012年,张一鸣力主开发个性化推荐引擎。

在2016年公司成立4周年年会上,张一鸣回忆说:“当时非常多的人担心我们没有基因和能力,纷纷表示担心。我说,推荐我们不会,但可以学啊。于是我找到《推荐系统实践》这本书的作者,问他要电子版看看。他说书还没出版,不肯给我,严重耽误了我们公司推荐能力的进度。我只能网上找资料,自己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的推荐引擎。”

张一鸣对这件事的认知超他人。

在当时做推荐引擎对创业公司来讲难度很高,张一鸣说:“如果不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只是做些微创新,也许能拿到一些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但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能真正的创造价值。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次在2016年,张一鸣力主进军短视频领域。

2016年第三次讨论是否上线短视频产品时,字节跳动还只有今日头条一款产品,而且公司尚未盈利。但是他有一个清晰的洞见,“如果我不做短视频,我将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当时视频的播放量大概已经是文字的二三十倍。

2016年5月,张一鸣把今日头条视频独立成一个APP,对标YouTube,叫西瓜视频。

2016年9月,上线了抖音,对标Musical.ly。

2016年12月,上线火山对标快手。

几个产品前九个月数据都非常糟糕,但新生代的张一鸣团队在这个重大关头,相信了理性和逻辑,理性思维之美再次呈现。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逻辑上正确的事情一定是对的,况且还有别人已经验证过了,我们数据差是我们自己没做好。”

这是顶级CEO在关键时刻基于深刻洞见做出的决策,随后张一鸣把头条一半以上的资源都投入到视频领域。

最后,成功的产品是抖音。

抖音直到2017年底前都不被重视,但它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留存高。看到抖音留存率后,张一鸣做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不惜重金、不计成本地猛砸抖音,在春节期间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结果大力出奇迹,短短2018年春节假期期间,抖音DAU从3000万冲到7000万。

2018年4月,今日头条和抖音实现了曲线交接,抖音超过了今日头条。

如果没有抖音,字节跳动将于2018年陷入巨大困境。

第三次“远超他人的认知”体现在2017年张一鸣力主收购Musical.ly。

2018年钱颖一对话张一鸣时,张一鸣说:“互联网是互联互通的,将来一定是全球竞争,现在的中国公司已经和美国公司一样,是‘Born to be global’的,如果你不能做到全球配置,那你就不能运用全球的规模效益,包括市场、组织、人力资源等等。”

张一鸣创业第一年的时候就想着要国际化,创业第三年就启动了国际化。

2015年,全球化第一步,推出海外版今日头条Topbuzz;

2016年,投资了印度新闻应用Dailyhunt;

2017年,收购美国公司Flipagram;

2017年,推出抖音海外版TikTok。

在国际化这条路上,字节跳动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失败的时刻,才是领导力担当的时刻。

字节跳动国际化最关键的转折点是2017年11月花10亿美元重金收购了Musical.ly,Musical.ly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短视频公司,2015年全力在美国发展。

许多美国人都不知道它是中国人做的,60%的美国青少年在玩Musical.ly,2016年5月,其估值达到5亿美元。

事实上当时有三家公司都在谈收购,一是Facebook,二是快手,三是张一鸣。

张一鸣能拿下,中间有一个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傅盛,傅盛是Musical.ly的天使投资人,拥有一票否决权。

傅盛说“当时张一鸣多决绝啊。他家在北边,我在东边,每次跑到我家楼下咖啡馆就聊,自己专门跑过来聊。连续聊了两三次。”傅盛提了很多条件,张一鸣都答应了,张一鸣的魄力令人震惊。

Musical.ly的创始人也回答过为什么要把公司卖给张一鸣。

他说他和张一鸣的境界差着指数级,张一鸣能够用数学模型算出公司未来是什么样子,他完全做不到。

2017年字节跳动全年的广告收入是160亿,张一鸣当年跟他说,到2020年公司广告收入会到2000亿,后来我们看到实际达到了2300亿。

人和人是有算力差别的,当你算力达到足够高的时候,连艺术都可以是精确的,只是因为你的算力不够高才求模糊解。

Musical.ly的创始人心甘情愿地把公司卖给了张一鸣,然后在张一鸣身边做了6个月的贴身助理。他说在这里待了4年,就像上了4年商学院。

张一鸣代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的创业家领袖,以TikTok这个产品,第一次在美国战胜了美国本土竞争对手。2020年4月份,TikTok全球下载量突破20亿。

3

张一鸣本人的“一”战略是什么?

像张一鸣这样量级的企业家,应该说是“人剑合一”的,所以我不只研究了今日头条的“一”战略,还研究了张一鸣本人的“一”战略,我发现它们之间有惊人的同构性。

张一鸣本人的“一”是什么?换句话说,张一鸣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张一鸣的人生意义构造中,经历、体验和创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张一鸣早年受王兴的推荐,看了稻盛和夫的《活法》。书中有稻盛和夫最著名的一句话:“我希望我走的时候,我的灵魂能比我来的时候纯净一点”,这就是“修炼自己的灵魂”。

年轻的张一鸣觉得这句话太虚了。直到看到稻盛和夫说,努力工作、精进就是一种修行方式,他才感到由衷地认可,工作就是修行。

他说:“我认同德鲁克的说法,对于公司内部而言,公司存在的意义是通过公司这个方式实现人们的创造力。我会再加上一句——让每个人有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

有一句评价对他的经历做了清晰的概括:“对信息的热爱贯穿了他一辈子”。从旅游搜索网站酷讯、王兴创办的饭否,再到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最后今日头条满足了他个人对信息的需求。他用自己对信息的追求,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模式。

他的“有兴趣且能做到最好的事”等同于蔡志忠所说的“人生的第一把刷子”,对比别人很难,但对你很容易的事情,你喜欢,你擅长。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茨维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为一个高认知型创业者,张一鸣追求“做有挑战性的事,体验更丰富的人生”。那么,对张一鸣而言,何以破局击穿呢?

答案之一是认知。

“你对事情的认知,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他认为想实现人生体验和创造的目的,根本解决方案是提升自己的认知。王兴评价张一鸣,他最大的特点是理性。

2016 年,新经济 100 人的李志刚问张一鸣:“三年多,你做了哪些关键决策,让今日头条从一亿美金,做到了百亿美金?”

张一鸣回答说:“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投资人童士豪说过这样一句话,“抖音的崛起不是平白无故的,张一鸣砸钱比谁砸得都多,挖人也挖最牛的人,他在短视频里所展现出来的气势和格局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都大。”气势的背后是逻辑、理性和认知。

后来的张一鸣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走向。用底层认知来构建对事物的态度。他经常问:“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吃饭的问题?最后自建食堂。食堂虽然暂时成本很高,但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答案之二是算法。

张一鸣有极强的算力。算法可以产生模型,并且算法本身还要迭代,这套算法体系是他的另一个利器。

极客公园张鹏评价张一鸣: “张一鸣的思维处理能力极强,就像是自带了一套强大且稳定的运算法则。”输入信息、打通路径、平稳运转,这是算法,也是张一鸣和他的公司的状态。

张一鸣有一套独特且硬核的自我管理方式,像算法一样调试自己。

“他试着将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精准地完成时间表中的每一项计划。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有效结论,最好的状态是‘在极度喜悦和极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而且睡眠充足。”

——2015年6月,《人物》封面故事

他经过这样的算法调试自己,每时每刻保持冷静、专注。他的同事说他很少发脾气,最坏情况他顶多会说:“这事怎么这样呢?”

他的一位高管感觉张一鸣“挺恐怖”,“他真的像机器一样在工作。”

他还着重训练自己从沮丧当中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他从一本书里看到了一些原则:

一、面对它,二、修正它,三、从中学习,四、忘掉它。最后一条是张一鸣自己加的,他要像算法一样,拥有快速复原能力。

他相信所有的判断分析决策都是有模型的。不同于一般的用第一性原理决策方式,张一鸣不仅用算法来调试自己的决策,还不停地调试算法本身。他似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自动运转的算法引擎”。

字节跳动有大敌当前的竞争态势,从国内的百度、腾讯,到国外的Facebook,对手越来越大。字节跳动也有迫在眉睫的危机时刻,比如版权危机、美国政府的禁令。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张一鸣,在疫情之后发生了一些改变。他开始从世界转向内心,开始从对大脑理性智慧的追求转向对心性的追求。

2021年,张一鸣在公司9周年的演讲中提到一个关键词:“平常心”。

他以前都是把外在事物的节奏作为自己的节奏,现在他有了自己的节奏。以前他用公司来定义自己,现在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

5月20日上午,他宣布卸任CEO的角色,放下日常管理工作。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消息我很悲伤。一个38岁的少年,38岁的企业家就要退休了。对于这个企业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我相信对张一鸣本人是一件好事。

我想长远而言,他只有从字节跳动这个网络中跳出来,他才有机会像那个少年黑客一样把光芒照进字节跳动里。他还年轻,他才38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善友教授以“抖音”案例,讲清“一”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mj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