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步入职场不久,就接触了这本书,现在回想,那时初读这本书的激动和豁然开朗貌似还能若隐若现地浮上来一些。昨天和艳侨姐聊天,她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介绍一样东西的启发,让我非常受益。晚上,她发了一张图片给我,是白天她忘了书名的一本好书—《少有人走的路》,我一怔,恍如隔世。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并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时隔多年再读这本书,关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的共鸣,让我惊讶于自己这些年的成长,更抬头来关注自己那些被我暂时盖起来的让我困惑的一些事。“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自律
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需要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愿意推迟满足感需要建立对安全感的信任,也需要在困难面前稳下来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段话让我想起,第一份工作在遇到难题的状态,最开始是惊慌,总想找一个立马能解决的方法,当发现自己做不到时,会脑袋空白,傻傻地仿佛天要踏下来,逃避有挑战性的事。
承担责任。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是否认同,决定了是自由人还是牺牲品。
尊重事实。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付出努力。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就像是单间牢房,我们“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
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最高原则就是“放弃”。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为了放弃,产生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这类似获胜前就想放弃胜利,完全无从谈起。同样,首先确立自我,才能放弃自我。为数众多的人,就是因为缺乏实践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致使心灵无法成长。
爱
定义: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
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为什么不把所有精力,用在倾听一个六岁孩子单调、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进而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无意去学习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我们甚至应该像唐璜那样,把死亡当成“最忠实的朋友”。也许这听上去有些可怕,却可以丰富心灵,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理性和现实。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成长与宗教
这一年来,我也被信仰的事情困扰过,仿佛信个我认同的东西,很多的彷徨就能剥离。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一个跟从,是因为我没有真正认同和理解一些事情。即使没有显性的信仰标签,我信行动+反思,我信真诚+贡献。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设限,不对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情讳莫如深。
由于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深深有着天壤之别。随着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和普通人一样,他们在潜意识中,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这样一来,他们探索宗教与信仰的问题时,常常会陷入两种陷阱:一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采取排斥和摒弃的态度,即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股脑儿地倒掉;另一种则是画地为牢,不肯承认在熟悉的个人小圈子以外,还存在更值得深入探索的神秘事物。
神奇的力量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暗示出:我们的智慧来自于继承。最近科学实验,把基因物质同记忆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结论证明:我们的基因很可能继承了知识,并在细胞里以核酸遗传密码的形式储存。换言之,这种极为复杂的模式,能够使人类经验的知识储存在小小的空间里,并且遗传给下一代。
不期而遇的收获或好运,它是一种意外发现有价值的或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才能。有些人有才能,有些人欠缺才能;有些人是幸运的,有些人却不走运。意外遇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正是向世人展示“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力量人人有份,只不过有人能够把握,有人让机会溜走。
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
圣经里上帝有一种习惯:黄昏时刻,他喜欢到伊甸园散步,他和人类的沟通也是开放的。既然如此,经受蛇蛊惑而偷吃苹果的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不坦率地告诉上帝:“我们很想知道您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吃善恶树的果实。我们喜欢伊甸园并对它充满感激,可是,我们无法理解您的规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吃善恶树的果实呢?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他们显然没有这样做。他们盲目地触犯了天条。他们不了解上帝的规定,也没有试着向上帝提出疑问,去质疑上帝的权威和观念。而且,他们没有从成年人的理性立场出发,与上帝进行起码的沟通。他们单单听信了蛇的话。在偷吃苹果之前,乃至在遭到惩罚之后,都没有聆听上帝的心声,让上帝给出明确的说法。完成心灵的论辩需要努力,需要时间,需要坚强的意志。假如我们聆听内心上帝的声音,就会得到这样的指令:我们需要选择相对艰难的道路。如果要走完这样的道路,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受更多的痛苦。这当然使我们产生恐惧,从而逃避痛苦。另一种恐惧是害怕提问后被质疑,或引发别人的不适。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和一个健康的自我。健康的自我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自我,后者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足以代表整个人类。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试图把我们推回到人类进化的初期—那里有我们的幼年,有母亲的子宫,还有荒凉的原始沼泽。
具有爱的能力和成长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潜意识的体会,即潜意识给予我们爱的滋养。有了潜意识的眷顾,即便没有父母的爱和照顾,我们也可以克服心灵创痛,成长为具有爱心的人。潜意识的雨露滋润每一个人,人人都可以公平地分享到属于自己的部分,只是大多数人拒绝潜意识的召唤,不理睬潜意识伸出的双手罢了。为什么听从潜意识召唤的人很少,甚至有那么多的人拒绝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情愫的天性,体内都含有熵的原罪成分。熵,促使我们故意对抗治疗疾病的力量,使我们宁可得过且过,而不想耗费任何力气,我们只想维持当前的生存状态。
谢谢这本书,带给我的确信和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