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1]
杜甫
方丈浑连水,[2]天台总映云。[3]
人间长见画,[4]老去恨空闻。[5]
范蠡舟偏小,[6]王乔鹤不群。[7]
此生随万物,[8]何处出尘氛。[9]
【简评】
这首诗是杜甫在观看了表弟所画山水图后有所感而作的。诗的首联描写画的内容,用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方丈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来形容画中的山水,显得境界阔大,气势壮观。从颔联开始转入抒怀,指出这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从画中可以经常见到,所以自己即使到老年也还只是听说而已,并未真正地见过。颈联通过两则用典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欲去寻访但又不能的遗憾。尾联承前而来,直言自己此生只能随俗而生,终不能进入画中的境界以脱出尘俗之世的无奈,在抒怀中又赞扬了画师技艺的高超。此诗把题画与抒情结合得紧密无间,充分体现了作者锤炼谨严的诗风。
-
[1] 李固:作者的友人。司马弟:指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因其时任司马之职,故称。
[2] 方丈: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浑:全部。
[3]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东部。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又是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的地方。
[4] 长见画:即常见画。就是常在画上见到的意思。
[5] 恨:遗憾。空闻:只是听说而已,即没有实际亲临其地。
[6]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吴亡后带着西施驾舟遁入五湖隐居。
[7] 王乔:驾鹤升仙的王子乔。
[8] 随万物:即随着万物升沉转移,意指随俗而生。
[9] 尘氛:指尘俗之世。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2]天地一沙鸥。
【简评】
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携眷乘舟东下。此诗即作于途经重庆到忠州的路上,抒写了诗人漂泊奔波的情怀。前四句写景。首联写微风轻拂着江岸细草,诗人独居于孤舟之中,其心境之凄苦悲凉自由言外见之。颔联写景雄壮阔大,更衬托出一叶扁舟的渺小。其中“垂”、“涌”二字,十分生动形象,可谓诗眼。后四句写情。颈联出以反语,说自己胸怀大志,名声岂因文章而著;又因年老多病,故辞去官职。这两句颇耐人寻味:杜甫素有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实现,其声名只能因文章而得,这实非他之所愿;他之辞职,绝不仅仅因为年老多病,而是由于受到排挤,“老病”云云,只是托辞罢了。名因文章而得,官不因老病而休,而借“岂”、“应”反言之,更表现出诗人抑制不住的激愤与痛苦。尾联自问自答,以沙鸥自况,借景抒情,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伤情怀,真是一字一泪,令人感慨万千!此诗历来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如纪昀评云:“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
[1] 危:高貌。樯:桅杆。
[2] 飘飘:漂泊。
登岳阳楼[1]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2]乾坤日夜浮。[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4]凭轩涕泗流。[5]
【简评】
首联用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喜悦心情,“昔闻”二字,写出登楼之渴望;“今上”二字,见出如愿以偿的兴奋。“昔闻”引出“今上”,自然关合题目。颔联描写登楼所见洞庭湖的壮阔景色,其中“坼”、“浮”二字最为奇警,前人誉之为“句中眼也”。此二句不仅刻画出洞庭湖的广阔,更写出它所具有的吞吐宇宙的气象。后二联写诗人登楼眺望后的感慨。颈联写登楼引起的身世之感,写出了诗人孤寂凄凉的情怀。“无”字与“有”字相对,一反一正,写出了诗人困顿的处境和凄寂的心境。尾联宕开一笔,另辟新境,由写个人身世之感转向抒忧国伤时之情。诗人当时处境十分困厄,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国忧民难,其爱国热情,真是至老不衰。“凭轩”句照应题目,绾结全篇,显得章法井然,结构细密,见出诗人构思之巧妙。此诗抒发的感情虽然孤苦沉郁,但所描写的景物却颇为博大壮阔,因而具有意境雄大、情调悲壮的风格特点。宋人唐庚评云:“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子西文录》)
-
[1]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为登览胜地。
[2] 吴楚:泛指我国东南部,大体说来,洞庭湖在楚地,吴地在湖的东南方,好像吴楚由洞庭湖分割开了。坼(chè彻):分裂。
[3] 乾坤:指天地日月。
[4] 戎马:战马,此处代指战争。杜甫写此诗时,吐蕃不断侵扰灵武等地,郭子仪领兵五万驻奉天(今陕西乾县)防守。
[5] 轩:指岳阳楼长廊上的栏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