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藤四川FM630
阅读记录2 《园丁与木匠》第一章 “教养”
亲子关系不可或缺,但父母的天职并不是塑造孩子的人生。
亲子关系是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伴随着亲子关系(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道德、文化等人类特有的能力,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因而,亲子关系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亲子关系在孩子降临世间时便产生了,ta并不因两人关系好坏或是距离远近而消灭。亲子关系是像是无形的“脐带”,一段连着父母,一段接着孩子。
就像孩子在子宫中一样,脐带这头的父母需要给孩子输入“养分”,这些“养分”便不再只是保证生命体征所需要的营养分子,更多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环境、习惯、文化、道德……更多的是用这些养分去影响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毕竟,每一个成人都曾是孩子,每一个孩子也都会是未来的成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便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父母要接的住,具体要做的是:一站二慢三看看。
这部分中,“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这一点我是能理解的,并深有体会。家里的神兽放暑假了,把整个家弄得,那是一言难尽,随处可见的书籍、纸笔以及小玩具……真不得不感叹“我需要静静”。
但这里面“父母要接的住”起初我是不太明确的,什么是“接的住”?“接的住是否有边界,边界又在哪里?是全盘接纳?还是选择性接纳?”这样一想,这似乎又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了。
请教何老师以后,何老师告诉我“就是看到孩子的混乱状态,或者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很多现象,我们一定要:接得住,具体的做法:一、站,二、慢,三、看看”。而所谓的“接的住”则是针对我们本能的反应,我们有意识的把这个自动反应的过程:拉~长,在行~知之间,打入一个楔子。让自动反应有改变的可能,让本能有可能迭代。
我对何老师这几段话的理解:“接的住就是能够看见孩子的混乱,在这种孩子某个混乱的行为,即将触发我们的本能反应时,给我们的本能反应加强一道防线,接纳孩子的混乱,而不是用自己的愤怒敌视孩子的混乱,与孩子发生冲突……”
举个例子来阐释一下:下班回家,看到被孩子丢得乱七八糟的故事书,是直接愤怒相向,还是停下来,拉长时间点,看看这混乱是否会影响未来,然后再采取措施……
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将一切混乱在时间线上拉长,在作出本能反应前找到一个可能的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混乱是常态,但混乱并不一定都是问题。
记录于2022年7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