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源于4000多年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仙与祖先、除旧迎新、祈福迎禧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要尽可能的回到家乡、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及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得以释放和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它是一年一度的狂欢与放松,永远的精神支柱与家园。
我们家是个大家族,爷爷养育了七个子女,两个女儿,是姐姐,五个儿子,我父亲是儿子中的老大,而我又是第三代中的老大,是地位重要、责任重大的长孙。
爷爷奶奶还健在时,回到老家和家人们一起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和最期盼的事儿。八十年代,父母在老家隔壁的另一个地区工作,距离老家有一百八十多公里,如果放在现在最多是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可以想回就回;但那时,时光还很慢,车子也很慢,父母需要清早就拎着大包小包,拉着年幼的我和妹妹,转两趟长途班车,再站在冷风嗖嗖的叉路口,等上几十分钟,如果能搭上一辆从老家附近矿区运煤出来的便车,那是值得欢呼雀跃的;再通过半个小时左右的步行,才能到达爷爷位于山坡上老宅,那时威武矫健的爷爷在家门口翘首期盼,村落里电灯已经星星点点;这一趟回家的历程,只会比现在的一千公里更艰辛,来回的辛劳奔波只为那短短几天的相聚和看望。
童年的春节是最幸福的,有平时很难吃到的糖果和丰盛的饭菜,有无忧无虑的长假,有天真烂漫的小伙伴,有压岁钱可以买鞭炮和玩具,也不会有父母的打骂和管束,可以四处窜门尽情的玩耍。
九十年代,因为错过奶奶最后一面,厌倦了奔波的父母,调回家乡工作,我失去了一大帮孩提好友,但也不再需要每年春节的奔波拥挤;随着叔叔们相继的成家立业,我多了很多弟弟妹妹,一个家族就这样开始兴旺发达;过年成为一件无比热闹欢乐的事,那是幸福新生的年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资越来越丰富,小朋友的压岁钱也越来越多;我们也逐渐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不再满足于在他们的羽翼下嬉戏;春节变成了同龄人的聚会,变成兄弟姐妹们的交流;无拘无束的无意识玩耍和应有尽有的食物反正让我对春节没有了印象和感触,特别是95年爷爷去世后,家人们不再一起过年,一下子显得特别冷清和苍白。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开始工作,有了第一笔收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不再依偎父母生存,于是春节变得更加疏远淡然,因为父母尚壮年健康,主持大局,无需担忧,我大部分时间交给了牌桌和朋友间的应酬,没留下什么;
2008年,我结婚了,有了第一个不在自己家过的年。但这并没有改变什么,年味越来越淡,春节成为一个仪式的过场,在我的生活中变成了一个忙于应酬和排遣无聊的日子。
2010年开始,父亲和叔叔们商量大家在一起过年,热闹热闹,此时随着家庭第三代的成长,结婚生子,总人数已经超过三十人,无论在哪一个家庭,都无法容纳,而老宅已经年久失修,不宜居住。最终决定在酒店过年,订好年夜饭,开好房间,这样既解决了聚会住宿的问题,也可以让已经日趋年迈的妈妈们无需再围着灶台辛苦劳作,可以过一个轻松愉悦的春节,这个决定得到了妈妈们的极力赞同;于是春节成了成年人通宵达旦打牌的日子,成了孩子们尽情打闹的时光。
一转眼,八年过去了,大年初二从酒店参加完团拜回家,其他都没变,只是父母们老了,孩子们大了。
新年是什么?春节是为了什么?
新年是憧憬,是希望。春节是团聚、是怀念、是总结,更是展望;它代表一年的结束,更是新的开始。
如何将这古老的节日过出新意呢?不再是吃吃喝喝、打打闹闹、尽情玩耍,要有文化、有内涵、有计划,要从过去中找到未来前进的力量;今天在新闻联播里看到对春节消费方式的统计,文化消费大幅上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在变,我们也要变;家给了我们温暖和爱,我们用什么去回报它呢?
过去一直是父母们在照顾和教育我们,他们被过去所束缚,以吃吃喝喝、追求刺激和粗俗趣味为根本;现在应该由我们去照顾和引领他们,去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过全新的、健康、理想、绚烂的生活。
这样,古老才会焕发新春。
古老的新年 - 草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