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的核心是人物,而人物的舞蹈要有其性格特点及其发展逻辑,所以,灵活运用民间文化及历史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丝路花雨》自1979年诞生之日起,不仅成就了一个新舞种——“敦煌舞”,而且在全国掀起“敦煌热”,在世界刮起“中国风”。 当初,主创团队们七进敦煌,并且大胆尝试,把丝绸之路和敦煌的历史发掘出来融合到舞剧中,将静止的敦煌壁画编织成优雅灵动的舞姿。这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搬用”,而是将精华“化用”为《丝路花雨》的素材,这是非常可贵的。
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而周嘉明老师,见证了《丝路花雨》的整个成长历程。
周嘉明
周嘉明,1953年出生,于1970年考入甘肃省歌舞团(现甘肃省歌舞剧院),16年舞蹈演员生涯。1986年,就职于甘肃省文化厅;1994年,主题公园艺术总监;2008年,返回甘肃省歌舞剧院做演出宣传及营销,退休后在江门演艺中心任艺术总监长达4年;2017年至今,担任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艺术指导。
舞蹈给灵魂栖息的枝桠
年少时凭借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努力考入甘肃省歌舞剧院的周嘉明老师说道:“我就是这样热爱舞蹈,对我来说生命就是舞台,生活,就像在跳舞。”
对于舞蹈,尽管1986年起,周老师便不再是名舞蹈演员,但是依旧相当关注舞蹈。“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段精彩的舞蹈,自己都会激动好一会。”
生活中你会很容易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及历史遗迹,但它们的内涵、人物心理活动、背后故事等却不易察觉。然而,舞台就是生活的艺术,优秀的舞者会通过音乐、灯光、舞台,用肢体语言表现出自发的、由情感带来的形象去诠释给观众,使看不到“东西”,通过舞蹈艺术让人看到并体会到。
周嘉明向学生团讲述敦煌舞
“舞蹈是可以很好地表现我们生活中很多美好事物的。”每一个选择,都让周嘉明老师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个体,谈到16年的舞蹈演员生涯,和在主题公园策划实施主题公园的主题演出,这个过程是很踏实的成长,去吸收精华,去认真完成演出。周老师感慨到:“跳舞难的是跳出彩,艺术是没有绝对的界定,能够将所学的东西做到最好,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自己的理解是很有意义的,甘肃省歌舞剧院和主题公园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完整的成长的过程。”
舞台,陪伴了周老师这么多年,是什么样的情感和信念支撑他现在还在坚持?“热爱以及坚守!对于跳了16年舞蹈、从事舞台艺术行业20多年的我来说,要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定位,除了扎实的舞蹈功底之外,用感悟和智慧去舞蹈, ‘有血有肉’才能跳出舞蹈背后更深刻的故事,用经历、魅力去感动观众!”
源在敦煌,舞在世界
“《丝路花雨》是前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起的名字,尤其‘花雨’两个字,是有很多佛教的概念在里面。当时的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舜瑶,在1977年的6月接待了中国舞蹈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并推荐他们去敦煌看莫高窟,这些专家在敦煌采风大概有20天时间,之后再跟陈舜瑶汇报这个事情的时候,陈舜瑶便对“敦煌”这个题材很感兴趣,认为是很有传承意义的题材。之后,《丝路花雨》创作组就成立了。”在谈到这部震惊世界的舞剧时候,周嘉明老师露出了孩子般快乐笑容。
1977年,全国上下都在用样板戏歌唱祖国的新生时,在陈舜瑶的授意下,一部有甘肃特色的舞剧即将向全国人民献礼,然而,如何把最有敦煌文化的艺术搬上舞台是最令人犯难的。 “当时,编导们深入敦煌,怀着对艺术的渴求和对敦煌文化的敬仰,长期研究莫高窟遗存下来的彩塑和壁画,仔细学习、临摹经典壁画和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舞姿、衣着配饰甚至每一个神态, ‘反弹琵琶’是最典型的一个舞姿,当时感觉这个是做不到的动作,壁画舞姿尽管提供了动感提示,但是彼此之间的韵律及节奏的把握,都要高度结合,通过演员不断反复练习舞姿和技巧,以及编导无数次研究探索和寻找规律,逐渐悟出了S形动律,‘反弹琵琶’就是三道弯、S型体现最突出的那一块。”
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编导们都乐在其中,在攻克了S型这个最大的难题后,编导和演员们精心编排与练习,历时两年,1979年,《丝路花雨》诞生,从此也开创了一个新的舞蹈——敦煌舞。
敦煌舞,一动一静之间都能产生“呼吸”,那种深沉的脉动,多了些许思考与探索,让艺术的空间更加宽广。
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谈到一直以来备受瞩目的敦煌舞,周老师介绍到“敦煌,在盛唐的时候,丝绸之路上的舞蹈都在这里集中,尤其是吐蕃、印度、中亚、西亚等,包括胡旋舞,都是国外的。比如说,《丝路花雨》演出中英娘第三场时在波斯跳的舞蹈,就把第二场的“反弹琵琶”元素用到了,然后又把波斯的舞蹈融到这个里面,互相取其精华,所以,敦煌舞严格地来说,是敦煌集中了各个国家的舞蹈精华。”
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之后的30多年里,《丝路花雨》成为了敦煌舞的标志,也是第一部荣登意大利斯卡拉剧院的亚洲舞剧,它满载着掌声与荣誉向全世界炫耀着炎黄儿女的骄傲!
用舞蹈穿梭,诠释文化艺术
莫高窟壁画的人物造型身型扭曲、潇洒飘逸,不但需要技艺高超,更是突破了常规舞蹈的界限,《丝路花雨》一路走来,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经典的生命之树依然常青。
关于《丝路花雨》对其个人意义,看着它出生到成长的周嘉明老师自豪地说:“看《丝路花雨》就像看纪录片一样,当年,没到北京献礼演出之前,所有人都是忐忑的,没有人可以想到《丝路花雨》会获得这样的成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丝路花雨》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是捧在手心的,谁都不能说它不好。”
2017年5月,《丝路花雨》回“娘家”了,开始驻敦煌常态化演出。周嘉明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周嘉明老师说:“《丝路花雨》回归敦煌,这也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前辈的夙愿,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带给敦煌的发展契机,以及敦煌大剧院的落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舞蹈和服装设计方面创新,既突出民族性,又融入了多国多民族特色,引入外籍演员;并且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表现剧情和故事背景。
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除了扎实的舞蹈功底,演出还需要演员有卓越的表现力和感情投入,在这些细节方面,周嘉明老师表示:“对戏的连贯性,会对现有演员说透,并且要让他们表演透,在以后的练习及演出中,各方面会做到越细越好,而且外籍演员的介入,会让演员更加合理化,比如说,外籍演员扮演波斯夫人就会使整体看起来愈加漂亮。”
周嘉明与英娘
艺术是眼界,也是心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段经历,都是对自己负责,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成长。
周嘉明老师的艺术底蕴让他对舞台艺术的分析能力极强,在他身上能够学到理性和感性,以及感受到艺术的美妙与精致,从年少时到至今,他依然坚持舞蹈、舞台,这些带给大家更多的是感动和鼓舞。最后,周嘉明老师想对热爱及喜爱敦煌舞的后辈们说:“《丝路花雨》的老一辈创作者已经陆续离去,它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争取做一个百年《丝路花雨》,希望你们能受《丝路花雨》的启发,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另外,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也会在各方面继续改进提升,传承经典的同时,让演出更加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