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绪皇帝年间,景德镇的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这一形式移植到瓷器上,如今,民国瓷器已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新贵,价格不断攀升。这尊粉彩七子戏弥勒应该算得上是清代民窑中的精品。
一、 佛像身上的小孩
1. 头顶小孩
a. 双臂弯曲,显示在用力支撑身体前半部分,形态自然,
b. 双手五指张开,撑开手掌紧抱佛头:一手微微撑起,一手紧贴头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孩子保持身体平衡的特定行为。
c. 前半身往上挺,头上扬,保持上半身稳定,想尽量往前看,孩子的内心与肢体结构得到完美表达。
d. 一脚弯曲意图往佛头部上攀,一脚紧贴佛后脑,意在保稳住自己,动作活灵活现。
e. 双眼下视,很符合小孩享受这少有的从高处往下看的特殊感受,表情充满好奇和满足感,无论从人体结构,儿童心理表现都惟妙惟肖,徒然令人回想起自己孩童时被父亲骑在肩上,放在头上的幸福时光,更想起父亲是山的无限感慨!
2. 左肩小孩
a. 一手抓住佛的耳朵,手臂紧贴佛肩膀,一手抓住佛衣襟,身体尽量往上,两眼凝望佛脸,充满好奇与新鲜感,似在揣摩佛的表情,又似乎在观察佛脸上的肌肉运动。
b. 表情丰富,小孩特有的欲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3. 左胸部小孩
a. 双手紧捏佛丰硕的乳房,似在挤压,一双小手深入松软的乳房的肌肤里,想极力挤出乳汁来,天生对母亲乳汁的的渴望油然而生,震撼人生!
b. 双眼贪婪的凝视着佛的乳房,嘴唇与乳头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意在探究、在审视、在质疑与母乳的不同,孩子天真烂漫的表现令人思绪万千。
c. 小孩双腿弯曲半跪着想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意在跪乳之恩,不由得不想起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抚养和责任,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应有的回馈和不该有的遗憾与自责!
d. 通过孩子试图挤出乳汁,对熟悉而又陌生的乳房的渴望和试探,油然而生的表达了母与子的关系,孩子的天性,母亲的付出,对任何人都恩重如山,同时也寓意了岁月的流逝,爱与被爱,在有限的时光里应该相依相偎,演绎轮回。
4. 左手布袋里小孩
a. 一手握拳于胸前,一手抓住佛的裤子,微微仰头,眼珠朝佛的衣服方向内视,对佛的衣服上花纹充满好奇,有似乎在探究佛到底有多高、多大?
b. 形态逼真、刻画出孩童的思考方向和内心活动。
5. 佛右手举起的女孩
a. 盘腿而坐,一手弯曲抬起,一手于腹部,平视,似乎要站起来;而只能双手舞动,符合小孩活跃而又新奇的表情。
6. 佛右手袖子里小孩
a. 一手抓住佛的衣襟,一手抓住佛的袖子且支撑自己的上半身,头与身子成平直装,表明颈脖在用力支撑头部,极力想探出头来的憨厚表情,煞是可爱。
b. 目光成下视状,因为被悬空,想搞清楚自己到底离地面有多高,表情与姿势完美结合,生动的反应了孩子此刻的内心世界。
7. 佛右脚部小女孩
a. 一脚蹲在佛的右脚背上,一脚稍微弯曲似在用力往上攀,右手托起一金元,稍抬头成仰视状,孩童整个姿势符合运动时的特质,恰到好处地反应了小孩此举的心思。
b. 手托金元,像是要送给谁的样子,给人较大的逻辑推理空间。
二、 佛像
1.神态
a.头微微上扬,成上视装,明媚皓齿,一脸的欢笑,展现了满足、真诚、愉悦。
b.袒胸露乳,一个大肚子象征着有容乃大中包容的因果关系,同时示意开阔的胸襟。
c.胸挂佛珠,心中有佛,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表达了佛对大众的态度,佛与人性的关心。
d.一脚承重,,五个脚趾紧扣地面(或理解为云层)支撑着自身与孩子的重量,一脚往前半步,脚趾平展,脚心支撑身体重量,脚步刻画很符合人体力学特征,生动形象。
2.材质
a.底座为沙底,是光绪期间特有的产品。
b.釉色丰富多彩,各种颜色达30多种,每一朵花,每一条纹均不一样,全部为手工绘制,体现了不凡的材质和工艺水平。
c.釉色微微发暗,是柴火烧制的结果,展现了当时的工艺过程。
d.包浆浓厚、色彩鲜明,为矿物质颜料所绘。
c.质地浑厚,高62.5cm,重9.63kg,为整体烧制,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d.牙齿皓白,该瓷质少有。浅蓝色底座、翠绿内村,该釉色上色难度大。
三、佛像的整体艺术效果
1.神态举止似乎在诉说佛深刻的哲学思想,佛首先是人,佛的形象就是人的形象。追求和谐美好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匠心独运给人超然、洒脱,灵魂和思想通过佛的容貌与举止极致的表达出来,意境深远。
2. 整个神态给人乐观、包容、善良的感受和启示,
3.人物形象鲜活,没有一般作品人物的呆板,寓动于静。小孩与佛的互动,透视着佛的信仰,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价值。
4.该作品就像一幅油画,离佛像3m左右观看,小孩、佛活跃起来,看着每个人物的一个动作就知道孩子们的下一个动作,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5.一尊静的佛像展现的却是丰满的心灵。
“福”“禄”“寿”“喜”通过佛与小孩组合得到“慧”和“悟”的升华。
生命的价值通过佛与小孩组合从时空,从生命中得到延伸、滋长。
粉彩的独特之处,是在白色彩料(玻璃白)中加入了砷作为乳浊元素。其作用是对各种色彩进行“粉化”,例如使红彩变成粉红色,绿彩变成淡绿色,篮彩改成淡蓝色,使之色调温润柔和。同时借助改变玻璃白的加入量,使之色阶增多,“化”成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这样就使釉上彩的色调品种在原来五彩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此外还可使瓷器装饰画面采用中国画中的渲染手法。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之后,在瓷器上面绘画花朵、衣服褶皱、浪花等物象时,就先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的粉末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从而使物象画面增加层次而显得更加柔和并富有真实的立体感,由此形成了清代粉彩艺术瓷画那种寄神似于形似,所画人物、走兽、花鸟体现了精细、淡雅、柔和的画风。
弥勒佛: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修成正果后,住兜率天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
泰山玉七子弥勒底座为雕花设计,只见弥勒项戴佛珠,笑容可掬,双耳垂肩。在弥勒硕在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七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孩童通过叠罗汉,拔河,扯耳朵等手段来达到戏弄佛陀的目的,弥勒大佛终究也不为所支,依旧其乐无穷,体现弥勒包容一切之海量。
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百子戏嬉,嬉尽世间百态。佛经有云:“人之一切烦恼皆由心生”,一切烦心之事所以然抛至九霄云外,其意境之深远,耐人寻味。
“七子弥勒”艺术地、含蓄地将弥勒的独特性格“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刻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您收藏升值、馈赠亲友的上好作品,定能保佑您开开心心每一天、快快乐乐每一年。
近日,御鼎国际有幸征集到一尊七子戏弥勒佛、高62.5cm,重9.63kg,为整体烧制,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起来。当时的匠工水平高超,从画面能感觉所有的绘画立体感很强,分水技法高超。现代仿制品的绘画技法根本无法达到当时的境界。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此器保存完好,胎釉细腻,可称其为粉彩弥勒佛中的代表作。它不仅具有富贵和大气,而且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它的烧成范围很窄,温度和气氛要求很严,想要烧成一个很完美、很标准的粉彩七子戏弥勒佛瓷器甚为困难。人们常用"十窑九不成"和"百里挑一"来说明它的难度。因而在如此困难中精选出来的珍品,往往是价值连城,也是可想而知的。过去只有皇帝设的御窑厂才能不惜工本,反复地烧制,也只有皇帝才能赏玩,民间是烧不起的,工艺高超,精美绝伦的颜色相配合引发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追捧,相信在艺术市场里定会大放光彩。近几年类似藏品在市面上出现也比较少;此前在2017年此尊佛像在香港上过秋季大拍,以680万人民币的价格起拍;期间多人举牌,可惜没过保留价;以9百多万流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