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一个人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写一些东西。在20年的时候,开始想着能够系统化的把自己的碎片化的思考,串联起来,当时只是带着这种想法,但是最终能够呈现出来什么形式,自己脑中并没有很清晰的形态。然后开始一步步写了起来。当然在书写的过程之中,由于自己经历与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一些理解是很浅显的,写的很多东西只是照本宣科,拾人牙慧搬运过来。随着这一次的出来创业,摆脱了原有的机械,重复劳作之后,有了更多被事情,被人性所驱动着向前走,向前看的经历,和大量借助于书籍来消化掉的困惑。这次更能够穿透事情的本质,而非停留在表面上的泡沫和虚幻。以下是目前完成的部分。而我在想,这一切的萌芽或许是跟杰克伦敦,跟《荒野的呼唤》是分不开的。
《过去都是假的》
标题为什么要取过去都是假的呢?
生活之中,我们不乏会看见很多人,一副少年老成或者历经沧桑归来的样子,“世界就是如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等等。或者是热血文青,忧郁知识分子,嘴里讲着存在主义,实际每天活的比谁都虚无。最爱旁征博引,满嘴道德,真善美,人之所以为人。要么每日贾樟柯,许鞍华,一副关心民间疾苦的样子,实际在消费着底层人民的苦难,来对冲,一事无成与心比天高的欲望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极度焦虑感。唯独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自己真实的欲望。一直活在虚假之中,当这样的人足够多了,他们又会以各种名义和旗号聚集,然后一起去构建这个泡沫,大家躲在泡沫里,虽然抵挡不了风吹雨打,抱团苟且足矣。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成了最后的挡箭牌。遇到了困难,遇到了问题,第一时间是愤怒。第二是这事跟我无关,是别人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然后再去开启心理慰藉之路,用尽各种方式来获取情绪价值的支撑。要么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以廉价的方式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取别人的一次虚情假意。要么通过与身边的情绪垃圾桶,进行一顿的倒苦水,他们或许能够获得一顿晚餐的奖励,或者下一次,再下一次为爱鼓掌的激励。再不济,就开始向下降维打击。既然,这个事情我做不好,那不如我去做没人做的事情。说投身艺术也只是堂皇的借口,反正别人不懂,还是在选安全的路走。其次很多时候,一些看似被定义为积极,正能量的东西也被充当了提供情绪价值,编制泡沫的方式,比如一味地去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在《商君书》之中,这些都可被定义为靡靡之音。朋友圈有很多这种人,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实际一点也应用不到生活之中。
有太多让我们去避免直面真实的方式了。面对心理的焦虑,痛苦,我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来进行缓解,长久下来,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慢慢的能够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变少了,慢慢的我们能够信手拈来缓解这种痛苦的方式变多了,慢慢的我们离真实越来越远了。我一直觉得,痛苦是一种比快乐还重要的天分,巨大的痛苦会驱动一个人走出去做巨大的成就。成功,来自于高于常人的欲望。真实的世界,往往我们的欲望是得不到满足的,我们就会滋生出来痛苦,这个时候大多数选择的是通过其它欲望的满足替代,而很少有人会做到延迟满足。
在跑融资的时候,改BP,做Demo,调整商业的思路,调整产品交付的方式,如何做早期冷启动运营等等,每一件都充满了稀碎繁琐,无意义的内容。完全可以站出来说,这不是我所喜欢的,我要追求我所喜欢的,这种东西没意义,然后找几个哥们吹吹牛逼,陌生人社交软件划一划,say hi一下,约个姑娘回家看看文艺片,又是颅内高潮的一天。
但真实的世界呢?真实的世界是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常识的,任何事情都是在这种稀碎,繁琐之中产出的,是在这种枯燥之中,去等一个机会的到来。大多数被系统规训严重的人,更是难以逃脱这种自我欺骗,编制的虚假生活,考试的快速反馈,让他们很难接受长周期反馈的东西。
综上,不仅是我对于身边的观察,更是对于自我的反省。很多时候,我为了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吞食了太多提供情绪价值的灵药,不断地去削弱内心欲望,不断地鞭打这个猛兽,给它吃迷魂汤,让它麻木,让它不再嚎叫,慢慢地,它累了,一头猛兽,慢慢地成了毛发枯燥,发黄的家狗,它很温顺,它摇着尾巴走来走去,它觉得生活如此美好。而这头猛兽就是内心对成功的极度渴望,也就是我们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机会太少了,想要成功的人太多了。但其实大多数的猛兽,只是看着很凶罢了,实际对于成功并没有极度的渴望,其次也不会胆子大到愿意去付出非凡的代价,能够像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中那般野性,那般韧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过去都是假的,也是时候去告别虚假的过去,迎接真实的未来。内心的欲望或许会焦灼到让人无法窒息,现实人性的残酷或许会让人不胜唏嘘,但这都抵抗不了那一声声来自荒野的呼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