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人生运势。其中,四到十二项的内容能够理解的人比较多,唯有命运和风水本属于玄学一类,因为无法用现代手段去测量,质疑的人很多,也因此总是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密切相关。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最基本的观察和推理出发,确定出在当前某些条件下能得到的可靠结论,以此作为探索世界本质的有力证据。自然科学有两个特点,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用这两个特点去验证传统的命理与风水等术数问题,往往因为无法实现可重复与可验证,从而道学中的诸多术数——甚至包括宗教仪式中的科仪、符箓等——皆被盲目地证伪了。
中国古人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削足适履”,自然科学就像是那个鞋,你穿不进去,不是鞋有问题,是你的脚有问题,要标准化,就把脚砍一截。所以风水被解释成为物理学、建筑学、环境学,易学变成了概率学,宗教学则成为了心理学,中医学甚至还被认定为巫术。当用外来的理论去验证传统文化,难免总会出现鞋与脚不适应的问题。
如何才能正确认知道教术数,以及整个传统文化中的方术,我们不妨以风水学的原理为例,去探讨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逻辑性,以及其所要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封建迷信?别再给道教术法扣帽子,这本是天人相应的文化传承!《葬经》讲:“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乘就是借助、假借的意思,我们现在讲乘车、乘船,是借助于车和船的力量帮助人们出行方便。生气,就是生养万物、润化万物的能量,道教称之为“气”。
《葬经》中说的这句话,是指风水乃是借助自然界的生养之气来对环境进行调理。古人又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在先,人在后,风水是择地而居,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宜居的、与天地自然相适应的环境。《阴符经》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此处之盗,借去的就是天地间的这一团生机,并且是天地人三才相适的生机。
《葬经》还讲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实际上是“生气”的向导,一个地方符合风水所成的局,就是藏气之所,把人安放在这个地方,就能借助到天地间这点“生机”。
道家尚水,认为其“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作用是涵养万物,风的作用是颐养万物,一个主生发,一个主运化。这里的风水不是形质,而是功能性的,其中即体现了自然界有形物质对居住环境的调养,同时还蕴含着德行上的寓意,可谓妙哉。
封建迷信?别再给道教术法扣帽子,这本是天人相应的文化传承!再把同样的理论放到人身上去理解:中医讲“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肾,犹树之有根”,肾五行属水,乃先天之本。医易同源,人身体的肾坏了便不能生育,水为万物之源,滋养万物,不得水等于掐断了生命的源头。由此而言,以风水为代表的道教术法等内容,根本上则是古人认识天人宇宙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并非是简单地以封建迷信就可以界定其属性的文化特质。
在以道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间的生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则。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本源的要素,具体可表现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东西南北、上下高矮等等,甚至和人身体中的脏腑、品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人与时空、人与自然环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倘若仅仅因为此认识方法与西方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相悖,而因此认定道教所秉承的这些术法都是迷信,这样的结论无疑是武断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阴阳分明。因为有了中间的“和气”,才能使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碰撞过程中产生无数种新的可能。道儒两家都提倡“中和”,道教与自然科学自古以来便不是相互背离的二元论,如你我之大众又何必非要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看待呢!
封建迷信?别再给道教术法扣帽子,这本是天人相应的文化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