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在自身的活动中生成的,每个人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就使得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独特的个体存在。同时,这种特殊的个体存在形式,又栖居于每个人所在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马克思)人的社会性活动,是以人的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方式完成的。人在社会关系当中存在,个体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出属我的世界和属我的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着和创造者。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其中的生长发展过程是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形成个性化的人的过程。人不仅是人类社会和他人不可替代的独特自我,还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构成者和依附者,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所以,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人与人相互认同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传递,实现了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世界的建构,形成了人的共同的属性和文化生活世界。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需要,人在交往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成为他理想中的自己。“人之为人”的过程实质就是以“交往”为介质的社会实践性学习过程。
当我们把课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交往作用之际,人际关系的视点就凸显出来了。
国外课堂研究的分析表明,课堂教学可以从“主体过程”与“集体过程”两个侧面来加以把握,即课堂教学既是每一个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唯有在设定好目标、选择好教材、讲究学习方式、组织班级的集体性交互作用的轨道之中,才能产生。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因为学习活动原本就是社会建构的过程。教师以这种班集体为对象展开的教学活动就是“学习集体”的教学。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是分化的、多种多样的、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一般分化为:认真参与学习的学生和不参与学习的学生;理解的学生和不理解的学生;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些分化或落差,教师要促使第一种分化走向全员参与,第二种分化走向统一,而凸现第三种分化,并最终统一于更高的认知状态(“学习集体”的教学)。(18.10.26《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