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有些人穷极一生,就是为了追求名利。然而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视名利如粪土的人,抗日老兵张文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亲眼目睹日寇暴行,17岁投身军营,立下赫赫战功
张文魁1928年出生于山西长治,他的家庭非常贫困,因此张文魁小小年纪就要担负责任,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承担沉重的家务。
张文魁成长的年代,也是中国最动乱的年代。到处是战乱,百姓孤苦,张文魁自幼丧母,家中顶梁柱老父亲又因为战争失去了工作,只能四处打些散工养家糊口。
后来日本人来了,张文魁亲眼目睹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像对待奴隶一样残害中国人,一家人不仅吃不饱饭,还没有了收入来源,17岁的张文魁决定参军救国。
年轻的张文魁告别了亲人,从此踏上了从军之路,他参军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快要投降了,所以张文魁参加过的战争,大部分是与国民党军的战斗。
闲来无事的时候,张文魁就在军营里读书写字,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见识,也为了圆自己过去一直想读书的梦想。
有时候思念家人,他就会抬头看看家乡的月亮,张文魁知道家人此刻也在思念着他,可是他参军入伍,为的不就是能让天下千千万万个家庭,从此不再受战火迫害吗?想到这些,张文魁就充满了斗志。
日军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加紧了专制独裁的步伐,全面内战一触即发,张文魁和战士们一起高呼着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前进。
张文魁先后参加了开封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西南战役、渡江战役等等大型战役,其他的中小战役更是参加了上百场,为了实现建立新中国的梦想,张文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枪林弹雨中建立新中国后,1950年,张文魁又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家人们都不想让他走,可是张文魁还是选择去了前线,临走之前他一次次的向亲人道别,仔仔细细的看看他们的样子,如果他不幸死在战场上,起码死前还能有思念的人。
张文魁在战场上仍然身先士卒,面对武器精良的美军毫不畏惧,先后获得了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以表彰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功勋,张文魁还和黄继光、邱少云同在一支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战后投身国家建设,埋头苦干几十年,英雄身份无人知
对于张文魁这样的战斗英雄,国家早已经将他们在部队中安排了要职,可是张文魁知道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因此拒绝了这种安排,加入了平凡的生产岗位中。
张文魁参加了丹江口水利工程修建工作,为此他来到了偏远的西北山区,那里没有房屋、公路、水电设施,连吃的东西都无法供应充足,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木头棚里,点着煤油灯,吃着难以下咽的食物。
张文魁就是在这里做了一个普通工人,并且一干就是几十年,甚至还在工作中因公致残,一度生命垂危,医院经过无数次的抢救,才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张文魁隐姓埋名几十年,他的兄弟姐妹早已相继去世,后代只听说他是个退伍军人,全然不知道他是曾经的战斗英雄。
直到有一天,丹江市作协主席听说张文魁当年的事迹,来到他的家中拜访,张文魁这才从蒙尘的架子上拿出了一个牛皮纸包裹,里面塞满了功勋章,还有一张他年轻时的照片。
人们这才知道,张文魁是一个战斗英雄,他曾经在战场上横刀立马,为这个国家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身份时,张文魁云淡风轻地说"我的荣誉是国家对我的肯定,我应该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国家,怎么可以拿出来炫耀?"
正是因为有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他们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宽厚的脊背撑起了民族的未来。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和人格魅力,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