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认知主张,认知是动力地 (dynamically) 存在于有机体与它的周遭环境 (包括其他个体) 的互动关系中,比如学跳芭蕾舞,学骑自行车,学习网上查找优质的健康信息,... 等等。
伸延阅读:
刘晓力 (2005)。〈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 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哲学研究》(北京),2005年第10期;转贴于 http://philo.ruc.edu.cn/logic/lxl003.htm/> 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网 (北京)。
李恒威、盛晓明 (2006)。〈认知的具身化〉,《科学学研究》(北京),24(2),184-190;在线阅读https://pte xt.nju.edu.cn/c1/ad/c12242a246189/page.htm/> 实践与文本_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网 (江苏,南京)。
叶浩生、曾红、杨文登 (2019)。〈生成认知:理论基础与实践走向〉,《心理学报》(北京),51卷11期,1270-1280页;http://journal.psych.ac.cn/xlxb/article/2019/0439-755X/0439-755X-51-11-127 0.shtml/> 心理学报网 (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