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甘南之行已一月有余,还是决定要写下它。这是在旅行中就做下的决定,想好的标题。
我的地理学得不好,也不勤于搜索;历史学得一般,又不刷剧,什么经度纬度、海拔气候、山形地貌、藏羌文化,说不出也讲不明白,就说说这些天我眼中的甘南。
印象一:不论走到哪里,溪水总是清澈见底。
从“官鹅沟”开始,10km的徒步路线,始终溪水不断,有几处可以靠近的浅滩,清得见底,水里的各色石块小鱼,清晰可见。一伸手,哇,那冰镇的感觉,想来是远处雪山融化的吧。沿途,看到穿着藏袍的姑娘,直接用矿泉水接山崖壁流下来的细水,说是雪山流下来的水,干净,能喝。
扎尕那、河它温泉、郎木寺后山的纳摩大峡谷,每一处看到的溪水,哪怕是无人打理的杂草水坑,也是清澈的、透亮的,没有垃圾杂质,一点儿也不浑浊,毫无异味,叫人忍不住要弯下腰去,洗洗手,清凉一夏。
和我们走过的婺源李坑、西递宏村、周庄、绍兴不同,没有小桥流水、白墙灰瓦的江南风情,却有着让人一见倾心的山泉水,在我所去过的城市,都没有见过的透亮的水。我想,这是藏民对自然的敬畏,自然给予他们的回馈。
印象二:这里的青山和草地,都是纯色系。
跑过江西高速见了不少的山,去过内蒙草原看过一片片草场,唯甘南的山和草甸与众不同——干净,纯一色!在这里,没有丰富的植被,没有人工的“用力”,只有适宜高海拔的单一树种和低矮的草,远远看着,就是干净。那山、那草原,像铺着一整片的绒毯,阳光照着,白云遮挡,一片深深浅浅的绿。偶尔也会是光秃秃啥也没有的灰岩石山,冷峻冷峻的,依然是干干净净,没有多余。自然,你就会被这样的纯色系吸引,时不时,一整片星星点点的黑色的牦牛或白色的绵羊,成群移动,很特别的画面。
印象三:牛羊成群,过个马路抢个道,那是常有的事儿。
种青稞、养牛羊是这里主要的劳动,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甘南的公路上飞驰,公路两侧,或整片整片的深绿色青稞地,或满眼绒毯般的草地和与草地无缝相连、绵延不断,铺满绿色的山丘。草原上、山坡上、公路上,白色的、黑色的、棕色的,绵羊、山羊、马、牦牛,成群结队,新奇而壮观。
熟悉的词汇——牛羊成群,几百上千只,就这么展现在眼前,忍不住想要靠近它们。
好奇好奇,这么多的牛羊,分属于不同的牧民家,主人如何辨识它们,它们又如何辨识主人呢?时不时还能看到公路上落单的牛、马,总会担心,我们依着导航才能分辨个东南西北,它们如何能回得了家?
绵羊背上的红色或蓝色颜料是分辨之一,在他们还很小只的时候就刷上去;而牛、马智商则更胜一筹,只要主人带着它们从“家”到牧场,从牧场回“家”,走过几回,它们就在几乎一致的时间早上出门“工作”,到点“下班回家”,很自律、很规律。在来来回回的路上留下一地的排泄物,甚至边走边来。哈哈哈,也难怪,全天全勤工作,只有一个任务:吃!
偶尔也会有走错方向的,领头羊错了,大家跟着错。你看,这一群宝贝,误入“若尔盖温泉景区”,我们都乖乖让路。不一会儿,在臧家男孩的指引下,离开景区,向最近的牧场快乐奔去。
印象四:这里的狗慵懒惬意,这里的娃骨子里透着自信。
一路甘南、甘南一路,草场多牛羊多,狗少人少。
作为有一定年资的铲屎官,在城市里见惯了宠物狗和流浪狗,来到甘南,也是过了几天,突然发现,难见踪影。
在7+的行程里,印象里只见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牧场的一个矮坡顶上,一只牧羊犬帅气凛然、竖起双耳,仿佛目光所及,都是它的领地。
第二次是在郎木寺镇上,两只就这么在大马路中间,淡定的、依傍着。
第三次是在拉卜楞寺院内,墙根下,阴凉处,你一处我一处,睡得可自在。出于对狗的敏感和好奇,我还特意停留了一会儿,一波又一波游客、藏民走过,它们始终睡得香甜,一动不动。和谐共存、互不干扰,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投入,不将不迎、不急不躁。这种感觉、这样的画面,在城市,很奢侈、不常见。
瞬间突然领悟,忙忙碌碌最终追寻的不就是自在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时刻的自在?我们倾其所有、全力以赴,为了这永久的自在,为了财富自由而拼尽全力,在这里,仿佛不费吹灰,一开始就是如此,然,享受其中。
也许,很多时候不是生活太累,是我们太过用力了。
在这里,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这里的人,不只是少,亦特别,尤其是孩子们。这里的孩子,淳朴内向却坦然淡定,这由内而外的自信是叫人惊讶的,不论我遇见的哪一个。
每一天,由A点到B点的路上,我们都是以限速的最高点飞驰着。有一天,突然有人提议,我们去草原的帐篷看看牧民的生活吧。这是我们第一次主动靠近。女主在拨弄碎奶酪,两个女孩在一旁。
“这是你们家吗?”
“是的”
“可以参观一下吗?”
“可以的”
......
一连串的新鲜话题就在这简短干脆的回应中开始了。
初二学生,现在是暑假,这时候的天气适合在草原上住,一头牛的价格七八千起,她们家有500+,到秋天,她们就回到村里......怎么取水、怎么发电,每一个话题都新鲜有趣。
这是第一次和这里的孩子相遇,这么自如,我是诧异的。
第二个叫我们惊讶的是“小马烧烤“的”服务员“。
时间久了,想不起对话的内容和细节,只记得她的一系列对话,引来我们整桌人的赞叹,这情商、这自信。她,13岁,刚读初中。
我们打趣她说:你这给老板打童工呢,让老板给你多开点工资,老板是小马吧?“
女孩爽朗地笑开了:”小马不是老板,是我爸。”
更高个头的男孩拿酒来,顺便帮忙开个酒,大家正讨论着这当地的酒瓶盖子很特别时,男孩一口字正腔圈、浑厚饱满的普通话说:”这酒的打开方式很特别吧。“
女孩主动介绍:”他是我哥,高二,暑假也在店里帮忙。“
这小马家,不仅肉串烧烤一流,养育孩子也是一流。
第三次感受的是峡谷的牵马人。控制马匹在我们看来,并不容易,不少年轻的藏民都借着这旅游旺季为自家增加收入。
我的马主是这个穿着黑色马夹的初三学生,平常在若尔盖县城念书,一学期回家一次。不问,则不语;有问,很自然,狭窄处,时不时提醒我抬脚别磕着。我还在感叹,这里的孩子咋都这么能干、朴实、担当,乖宝这六七岁的小马主就更是让我们惊讶、赞叹。
看到她,我明白了,这里的孩子们骨子里透出的自信,是从小就这么一点点承担、一点点尝试、一点点成功,累积而来。
甘南印象,这水、这山、这景、这人,实实在在的原生态,不加修饰、最美莫过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