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领导决策一直被干扰的本质,都是自己惹的祸,为什么?

领导决策一直被干扰的本质,都是自己惹的祸,为什么?

作者: ea82baa5cb5d | 来源:发表于2017-05-18 10:21 被阅读79次

    【出自】资治通鉴隋纪七

    【译文】内史侍郎虞世基因为炀帝厌恶听到贼盗的情况,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告败求救的表奏,虞世基都把它们加以删改处理,不据实上报,只说:“鼠窃狗盗之徒,郡县官吏搜捕追逐,快要被彻底消灭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炀帝很以为然,有时还用杖责打据实报告的使者,以为说的都是谎话。因此盗贼遍布海内,攻陷郡县,炀帝都不知道。杨义臣击败并收降河北的贼人几十万,他把情况写表上奏炀帝,炀帝看后感叹道:“我原来没听说盗贼到如此地步,杨义臣降服的贼怎么这样多?”虞世基回答:“小贼虽然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击败小贼,却拥兵不少,将帅久在朝廷之外,这样是最不适宜的。”炀帝说:“你说的是。”于是派人追回杨义臣,遣散他的士兵,盗贼因此又重新强盛起来。

    【解析】 做为领导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下属所迷惑,误导其决策,确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是作为手握权力的上级,又为什么会被下属的言论所左右呢。难道是下属的能量真的有这么强大吗?因为是不会的,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毕竟不多。但这毕竟也不会干扰上级的决策,而是实权被下属控制,自己处在被挟持的地位,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作为掌握实权的领导为什么会被下属的言论干扰其决策,从三方面权术解析其中的谋略之谜:

    1、喜爱报喜,厌恶报忧

    上有所好,下比盛焉,正如齐桓公,喜好紫色的服饰一样,导致了全国紫色服饰难求,价格高涨。隋炀帝对盗匪情况的厌恶,对这种真实存在的现实采取一种厌恶,逃避的心态来对待。而隋炀帝不愿面对盗匪横行的社会现实心态,用他的行动表现了出来。这样就导致其身边的人有机可乘。内亲虞世基正是摸准了隋炀帝的心思,因此采取了投其所好的,厌弃所恶的策略来向隋炀帝汇报各种工作。

    一旦这种事情开了口,就会对他人形成示范效应,就会有更多的人投其所好而获得他的信任得多好处,也会有更多的人不愿去说真话,以免惹来祸端。因此作为领导,对于自己的欲望与厌弃东西都不要变现出来,因为只要你变现出来了,而且是有连续性的话,你的这个中弱点就会被人抓住,也就容易被下属利益你的弱点,从而为他们自己谋私,谋权。

    2、言路狭窄,信息不通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隋炀帝对于信息的反馈,没有遵循多渠道反馈,那些汇报情况的使者就是另一条信息收集之路。但是隋炀帝只听从虞世基这一条路的信心反馈,作为最高领导,隋炀帝没有设置多种不同信息收集的内外渠道,从一开始事态才刚发生的时候就失去了对整体形势的正确判断,才会导致后来的全国性的恶化局面。

    因为,作为领导在决策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奖赏该赏之人,处罚该罚之人。因此,必须是多渠道反馈机制,才能最可能,最真实的反应准确的信息,这样就不会这么容易被下属蒙蔽。

    3、宁与外贼,不与家臣

    中国人自古就有宁与外贼,不与家臣的传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里。权势可以被外贼夺去,但是对于自己的家臣夺去的话,心里是无法接受的。也因此,作为领导,通常都会非常担心自己的下属权力过大,担心下属对自己的皇权,对自己的安全构成威胁,这个担心是所有的领导都相同的心病。

    因此,虞世基一方面说盗匪能量非常微小,不足为虑,而手握重兵的的杨义臣长期在外地,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起兵叛乱。为什么虞世基能够说动隋炀帝,是因为,首先他说了盗匪力量小,在隋炀帝的眼里一般的盗匪都是缺少训练,素质低下的草台班子,战斗力,凝聚力都比较低,隋炀帝也是久经沙场过的皇帝。而杨义臣的部队是正规军,武器,训练都是非常强劲的,加上军队人数众多,这股力量起来了,那么将是非常强大的。两相权衡,其中利害自然就很明显。自然是杨义成的威胁要大的多,也自然就要处理他了。

    经上分析:要想成功干扰一个人的决策与行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其本人的心里,揣摩人性,精通人性,虞世基就是一个抓住了隋炀帝人性的人物。只有正真精通了人性,才可以很容易的就能够操控人的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来源自身心里的利害权衡的结果,而你精通了人性,就能撬动他的那根判断是非标准的琴弦。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领导决策一直被干扰的本质,都是自己惹的祸,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fs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