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霸王的选择——从孙策到孙权

小霸王的选择——从孙策到孙权

作者: 李古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09:07 被阅读328次

我们谈到历史进程的时候,常会谈到一个词,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很多事情都可以这么简单的总结,什么什么都是历史的必然。比如因为暴政,秦朝是必然灭亡的,因为暴政加外戚专权西汉是必然灭亡,因为暴政加外戚加内侍所以东汉必然灭亡等等。

这样对历史做出结论,其实是用结果在推演原因,有存在即合理的味道,说多了就没什么意思了。即使事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事件发展的过程也会有诸多偶然的因素。

就如一条河流,纵然终归大海,它也会有无数的分支和歧路。从分支和歧路中看这条河流,才会觉出它的美丽。

历史繁芜而瑰丽,它也会有它的歧路,因为历史的选择者是人。

人的选择又怎么可能总是必然的呢?

今天我们就从一段大的历史河流选一段历史,谈一个人,以及一群人的选择。

这个故事开始于东汉建安三年,也就是公元199年。

这一年的二月,袁绍攻破易,公孙瓒举火自焚,袁绍攻灭公孙瓒后,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实力与地盘都大大增加,有军队数十万,兵精粮足。

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准备凭借强大实力,南攻曹操,进取中原,实现他讨平天下的愿望。

四月,曹操率大军进临黄河,派大将史涣、曹洪攻取河内郡。河内“南拒虎牢之险,北倚在行之固”是黄北岸一战略要地。曹操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以控制这一战略要地。

六月袁术归帝号于袁绍,并欲举众从下邳走青州投靠袁绍,因为被刘备截击,袁术死于寿春。到了夏天,袁绍准备南攻许都。

九月秋天,曹操返回许都,分兵扼守官渡为许都北面的咽喉要道 ,准备迎战袁绍。官渡之战的序幕拉开。袁绍使人招张绣/刘表共击曹操。贾诩劝张绣投曹,11月,小霸王孙策派虞翻说降华歆,豫章纳入孙氏版图。

豫章这块地方,在王勃《滕王阁序》里,被称作: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它大约就是江西南昌一带地区,滕王阁序里说它控蛮荆而引瓯越,蛮荆是湖北荆州一带,瓯越是指浙江一带,这是西据湖北,东指浙江的战略要地,孙策得到了它之后,史书称“江东由此鼎盛”。

所谓泰极否来,小霸王构建了江东极盛之势之后,第二年就意外身故,他是被暗杀的。

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悬案,200年的四月,江东孙氏的政权的形势变化是这样的——先是孙权讨伐广陵的陈登失败,然后孙策驻兵丹徒——就是镇江丹阳市的位置,有一日,孙策山中打猎。他骑的是一匹精骏宝马,跑得飞快,扈从骑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忽然碰到三人。

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

要知道韩当是从孙坚时期就跟随孙氏家族的铁杆嫡系,他跟孙策的关系基本是发小,于是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全部认识,从没见过你们”。

说罢,他开弓搭弦一箭射出,说话那个人应弦而倒。

孙策反应之快,目力之准,箭术之精,可见一般,于是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来。孙策在仓猝间,不及躲避,在面颊上中了一箭。

面颊的部位比较宽泛,孙策中箭的地方可能是颧骨下面一点的位置。新三国里表现的状态是一箭穿脸……

这个部位中箭,其实没有射中要害器官,孙策当时可能还在继续战斗,刺客射他,他射刺客,就这么胡射一气,射来射去。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都杀死了。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脸上受伤问题不大,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尤其不能激动。

结果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发现原来英俊的脸颊上两个洞,立刻悲愤交加,史书记载他对左右说:“都丑成这样了!怎么走上人生巅峰啊?”

他一时奋起虎威,几声怒吼,表情活动太大,于是创口迸裂。当夜死了。

那一年孙策才二十五岁,又是孙氏家族集团的唯一ceo,正宗高富帅,少年裘马,春风得意之时突然被毁容,内心崩溃,情绪失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脸部的皮肉之伤,在古代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伤口一旦感染,就束手无策。

孙策应该是死去伤口愈后不良,并发感染。

《搜神记》则说孙策死于于吉为祟:孙策杀死了一个叫于吉的方士,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这两个故事里都提到了镜子,两个故事里的孙策都是照着镜子死的,可见从古到今,英雄豪杰也罢,贩夫走卒也好,颜值都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孙策死前,选择的的继承人是孙权,三国演义说,孙策觉得孙权“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就是颜值相当突出,所以将政权托付给他。

一切都看脸,那这故事也什么好讲的了,其实真实的历史远没有那么简单。

孙策的死是孙氏政权的一个重大危机,孙策对继承人的选择,决定了江东政权的生死存亡。

也决定历史之后的走向。

不夸张的说,如果孙策做了不一样的选择,可能异日之三国都不会是原来的三国了。

那么孙策临终的时候为什么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呢?除了孙权还有没其他的选择?

其实有,而且不只一个!

如果论长幼之序,第一继承人是孙贲,孙贲是孙坚哥哥孙羌的儿子,从孙坚长沙起兵就跟随孙坚,在孙坚死后孙策还未长大的情况下,大家也是跟随他,投靠了袁术,被袁术上表推荐为豫州刺史。从资历上看,相对于年幼的孙权,孙贲不失为一个稳健的选择。

可就是投奔袁术是他丧失继承权最大的原因,其实投奔袁术肯定是大家商量的结果,本不应该由他来背锅。但是投靠袁术以后,除了他个人获得了豫州刺史的官位,大家并没有捞到好处。反而在和刘繇的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平庸的能力,加上不坚定的立场让大家不放心再一次把创业团队交给他

何况他除了豫州刺史的身份之外,还是曹操的儿女亲家。孙氏家族搞得是多头政治,孙贲其实是多元投资的代表人物,如果孙策创业失利,郁郁而终,由孙贲领路投靠其他势力不失为保全家族一个选择,可是孙策留下的是个蒸蒸日上,强大鼎盛的江东,把这副来之不易家当交到一个背景如此复杂的继承人手上,谁也不会放心。

而他和他弟弟孙辅事后的表现,也证明了孙策没有选择他是对的。《三国志·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中记载孙贲知道亲家曹操打破了荆州,就想送儿子去坐人质,纳土归降,被朱治劝了一番才放弃这个想法。后来又偷偷跟曹操暗通款曲,被孙权知道以后就把他囚禁了起来,几年后就死了。)

他弟弟孙辅干得更过分。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孙辅因为害怕孙权不能守住江东基业,在一次孙权去东边巡视时,遣人送书信给曹操,意欲当曹操的内应,结果被人举报,孙权知道后,立刻回来,质问孙辅:“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哥,你好日子过够了?为何要当曹操的带路党?)孙辅说,我没有啊?!孙权不好意思和他当面破脸,就把他给曹操的书信送给张昭,让张昭出示给他看,孙辅无言以对,于是孙权杀掉了孙辅的亲信,分调走了他的属下,把他迁到了东边。

其实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身上附属了各种关系,既是可以运作的各种的资源,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各种羁绊,资源越多,路子越广,这个人就会越发狐疑不决,首鼠两端,在压力之下干出吃里扒外,出卖祖产的事也并不奇怪。

孙策没有选择孙贲,就是预见了这一点。

排在孙贲之后的第二序位继承人是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孙策临死时,张昭等大臣希望孙策将兵权交给个性与孙策相似的三弟孙翊。团队的主心骨没了,下面人想拥立一个新的强力领导人,这点很正常,因为孙策太强,他的团队就会相对弱一点,这也是孙策的文官团队在赤壁之战时候都选择了降曹。开始创业的时候,为了生存,有一个非常能干的主公是必须的。但是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君主就要考虑怎么给大臣搭建让他们发挥自己价值的平台,同时去寻找那些能弥补自己不足的大臣,而不是事必躬亲,这样一方面自己筋疲力尽,忙于应付,自然没有发展的余力;另一方面,大臣也被束缚了手脚,就陷入了发展瓶颈。孙策应该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知,没有选择与自己性情相似的孙翊,应该是从父亲之死和自己的遭遇中有所感悟,认识到为帅者不能如此急躁莽撞。如果选择孙翊,这个“性峭急,喜怒快意(《三国志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的弟弟会不会立即鲁莽的复仇,重蹈父亲和自己的覆辙?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

而且这个弟弟太像孙策了,几年以后也因为轻而无备被手下人刺杀。

前两个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用,第三序位孙权又有什么优势呢?

孙权一开始出场的时候大多数给人的印象并不好,首先他长得实在不像汉族人,倒是像个混血儿。奇怪的基因突变。其次相对于作战勇猛一往无前的父兄,孙权把孙氏家族的战胜率拉回到正常人的水平。如果说孙坚孙策比一般人能打的话,那孙权正好相反,比一般人不能打。曾经创造了带领十倍兵力打陈登被教做人的事迹,对陈登的连遭败绩,也成就了陈登对孙家的全胜记录。所以孙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打仗你不如我,这是大实话,至于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更多是鼓励吧。孙权既不像孙贲一样因为太多身份属性而首鼠两端,也不像孙翊英睿果敢又刚愎自用。他的平庸恰恰是他的优势,因为“平庸”,他反而在孙氏集团达成了一种均势,平衡的状态。

比如他就会欣赏有本事的人,能够包容“能人”们的其他缺点,都如孙策一般强大,依士族的个性,就不会愿意跟着他了。正是因为孙权平庸,所以江南的士族才有了用武之地,也才有机会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所熟知的鲁肃也是在孙权时代才再次加盟孙吴,并被孙权重用。

说到这里我们来聊聊孙策用人和孙权用人的区别。

自从有了刘邦的汉初三杰以后,打天下的人才被归为三类——统帅/谋士/内政高手。

孙策的统帅除了自己能打,结拜兄弟周瑜也是三国里排名前几的统帅,在武将这一系统可以说在孙策时期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领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宗室子弟:孙静、孙贲、孙辅、孙河等;  

2、外戚子弟:如吴景、徐琨等; 

3、父亲旧将:如朱治、程普、黄盖、韩当、董袭,以及后来声名显赫的吕蒙等;  

4、自有将领:如周瑜、吕范、蒋钦、周泰、陈武、全柔、凌操等;  

5、降将:太史慈、贺齐等。逐步形成了以宗室/外戚为核心,以家臣为班底,以新近投靠的将领为外延的武官系统。大家熟知的东吴主要将领除了陆伯言/甘兴霸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加入。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策自领会稽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这里面的张纮就是孙策的谋士,孙坚死后,孙策守孝事毕,举家迁居江都,这时候他带着自己的发展战略拜访了张纮,并由张纮修改提出了江都对,后世熟知的鲁肃榻上对,诸葛亮隆中对。不过是在这基础上的延伸和再版。《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录吴历记载: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这个规划的条里十分清楚:一,分析天下形势,表明自己是正义一方的代表。虽然天下英雄俊杰很多,但都是为营一己私利,言下之意就是自己是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二,具体行动步骤:第一步,从袁术处讨回父亲的部属;第二步,立即转移到舅舅丹阳太守吴景那里,继续收拢流散的部卒,招兵买马,扩大势力;第三步,向东扩张,占领吴郡和会稽郡;三,近期战略目标,攻打荆州,为父亲报仇雪恨;四,远期战略目的,成为朝廷外藩。所谓外藩,其实就是割据一方的独立政权,只在礼仪上承认朝廷的统治地位,向朝廷称臣纳贡。  

张纮最初并不想为孙策出谋划策,以母丧为由婉拒了孙策的请求。孙策涕泣横流,再三请求。张纮被孙策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和胸怀的远大志向所感动,对孙策的战略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姜还是老的辣啊!

经张纮修改完善后的战略规划明显高于孙策的构想。孙策只是想“东据吴会”,攻打荆州为父报仇,还不敢想消灭袁术、刘表,张纮则是要“荆、扬可一”,彻底占领荆州和扬州。然后占据长江,扫除各路大小军阀,“匡辅汉室”。“匡辅汉室”说得有些冠冕堂皇,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后面一句“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就露出了马脚,原来最终目的是一统天下,称帝自立。功业已经超过了齐桓公、晋文公,朝廷已是无以赏功,只好拱手相让了。不做朝廷外藩,就是不承认这个朝廷,也只能是自行建国称帝了。张纮同时表示如果孙策“功成事立”,自己还会带一批志同道合者一起投奔孙策。果然在孙策起兵之后,张纮带着同郡的秦松/陈端一起投奔了孙策,在孙策征讨的过程中一直从征参谋。

孙策亲临战斗前线,张纮劝谏说:“主将是筹谋划策的角色,三军命运全依托于他,不可轻率行动,亲身与区区小寇对阵相斗。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干,符合天下的愿望,不要让全国上下为您的安危而担心受吓。”    不过可惜的是孙策遇刺之时,张纮羁留于许昌,并没有在孙策身边。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孙策派遣张纮奉献奏章到许昌,被留在那里担任侍御史。直到孙策死后,被曹操派回来安抚孙权,才重回孙吴怀抱。顺便说一下,东吴定都南京也是此老的力荐。    

至于东吴二张的另外一位张昭,虽然是很好的主政大臣,可惜在曹公顿兵赤壁的时候带领秦松陈端力主投降,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其实孙策时期的主要谋士大多数在曹军南下时候选择了投降,以至于《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权抚(周瑜)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张昭的字)、文表(秦松的字)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为何曹操发兵来,文官大多数主降,因为当时的天下,还是汉天子的天下,作为外来士族的张昭秦松等人,受匡扶汉室,再造中兴的思想浸润严重,他们发自内心的希望看见祖国统一,两岸共主。结束汉王朝的分裂状态。

所以张昭主降曹操,其实目的是“降汉”不是降曹,他希望孙氏集团可以在汉朝的体制内,做一些有理利于国家和人民事,这境界比意图割据当军阀的孙权高许多,按现在的国家统战价值观,他不仅不应该被指责,反而该被称赞。

其事实上当孙权决定和曹操决一死战时,他也谋划战略,力促后勤,出色的完成了战时的行政任务。

尤其在孙权杀死关羽后,为了和雄踞巴蜀的刘备抗衡,孙权也接受了魏文帝赐予的“吴王”的封号,较之张昭时期的“投降”建议来说,他的行为简直是降曹不降汉,可谓毫无节操。

天下分崩,强梁四起之世界中,尔虞我诈,两面三刀的政治投诚笔笔皆是,降与不降都是一种策略,张昭在赤壁之时的建议,或许不太高明,可并不算什么政治错误。

孙权后来做了皇帝,为了过天子的瘾,一时任性,非要策封公孙康为辽东王,还给公孙康送去无数赏赐,结果这个老兵痞拿了东西不说,还杀掉了东吴的使臣,吞掉了孙权的两万精锐,一转脸又向曹魏投诚,气得孙权非要远征辽东,群臣力劝不听,胡闹了几天,直到七十岁老臣张昭前去劝谏,孙权见到老头就放声大哭,有如一个委屈孩子。

此时的张昭已经像孙权老哥那么亲切了。

谁还敢说孙权对他不信任呢?

张纮,张昭,都是孙策麾下代表性的人才,孙权对于原来“老班底”中不同属性人才包容,由此可以窥见大概。

其实在赤壁之战时期,江东外有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碾压,内有还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当时文官集体意愿投诚,除了外部压力之外,更因为忌惮江东内部异己势力的威胁。

二十四岁的孙权曾经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

使孙氏集困不堪其忧的是根深蒂固的江东士族。  

而且孙策留下了个烂摊子。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孙盛评价孙策“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虑难於将来?”    (孙氏集团是趁火打劫,投机起家,既没有广博的德量,也没有扎实的基础。面对新纳入统治的本地豪强。孙氏一旦任性就有可能乱生肘腋,必须防微杜渐,预设将来。)

令孙氏政权感到岌岌可危的江东氏族,这里简略的介绍一下:

虞预《会稽典录》中有(盛)宪字孝章,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周泰明当世俊彦,德行修明。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

以上都是江东本地的豪门大族代表,每个能力都十分卓越,而在孙氏集团攻占江东的过程中,他们的命运就叵测起来。

其中我们选择几个来说说:

周泰明应该是周昕,会稽周家的掌门人,大儒陈蕃的弟子。袁绍任命丹阳太守,江东争夺战中被孙策击败斩杀。周氏家族因为在孙坚讨董之时,与孙坚争夺地盘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从陈琳文中看应该是被族灭。  

魏叔英和虞文绣也都是会稽豪族,陈琳文又提到魏周荣虞仲翔二人,其中虞仲翔的父亲根据《典录》是虞歆字文肃,那么虞文绣应该是虞家本来的掌门人,可能因为得罪了孙策被干掉才让虞翻这支出来继承。同理继承魏叔英的是魏少英的后人魏周荣(此人史书无记载,有人认为和后文我要提到的魏腾魏周林是同一人,我不赞同。同样也有人指出魏叔英就是魏少英,我更觉得无知可笑,古人字的排行大多是伯仲叔季少/幼,叔英和少英明显是老三和老五老六的关系) 。

  会稽大族虞翻,曾经在王朗手下担任过会稽郡功曹,还没投降就开始给孙策当说客,让王朗投降,王朗不肯被孙策打败了,礼送出境。虞翻就此追随孙策,忠心耿耿劝降了华歆,还总是替孙策的安全着想劝他不要老是不带保镖就出门。孙策对他客客气气,还看望过他的老母,但也没有给他升官还是让他当功曹。    

魏腾,同样出身于会稽大族,同样也担任孙策功曹。《三国志 吴书 妃嫔传》引会稽典录曰: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应该是说错话得罪了孙策,孙策要杀他,被吴老夫人以死相逼救了下来。后来再无记载,估计也是投闲置散。    

吴郡名士高岱和江南道教领袖于吉都是因为得罪孙策后,情愿救赎的人太多,声望太隆被孙策所忌惮而招致杀身之祸。    

更出名的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自汉代以来,州郡掾属例由州郡地方长官辟用本地人士担任,这种情况在江南同样存在,而且在吴郡表现得尤为突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有云: “吴四姓 ,旧目云: 张文朱武 ,陆忠顾厚。 ”不仅列四姓之目 ,且分四姓所盛,自东吴以迄梁陈 ,三百多年间 ,顾陆朱张四姓 ,不仅屡朝簪缨,门第显赫 ,所谓“朝有世官 ,家有世业” ,百年来通婚不断,更是同气连枝。

  孙策起兵之初过庐江不被陆康待见,受辱而归,事后借着袁术要打庐江,新仇旧恨一起算,围攻庐江两年终于破城,赔上陆氏家主陆康一条命,还搭上了吴郡陆家一半人丁,大族地位也差点不保。部曲直接被没收,直到陆逊后来征讨山越时,才靠强征山越以充部曲,恢复了元气。所以四大家族在孙策有生之年基本上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后世司马睿永嘉南渡,一开始也不得江南士人支持靠王导搞定了四大家族的顾家才站稳脚跟。孙策也面临同样问题,一方面既要依靠北来侨姓世族的支持而立脚江东,一方面又要争取南方士族的接纳以获得稳定和发展。不过孙策强势的性格成为孙吴和南方士族融合最大的障碍。自孙策携江淮虎狼东渡,对本地士族大开杀戒以来,改政权便背负了无法卸下的原罪,此后的斗争皆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孙策被刺身亡,孙氏集团开始清醒,认识到内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以新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有新思维,有新政策的,自然是年轻一代领导人孙权。

自己老哥死了,凶手是个迷,按常理说,该全力调查,直到真凶归案而已,可是孙权没有这么做,这正是他非凡之处。

他将刺客认定为许贡的门客所为,不再深追。

其实杀孙策的到底是谁,嫌疑人有好几个,除了所谓许贡门客说,还有郭嘉阴谋说等等,而最有嫌疑的凶手,自然是被孙策屠戮太多,跟孙策有深仇大恨的江东士族。

强龙不压地头蛇,孙权比孙策更懂这个道理。

孙权没有穷纠凶手,首先稳住了最大嫌疑人南方士族的情绪,表现出既往不咎的态度,避免了一部分人狗急跳墙。并且不再作用兵中原的打算,将精力放在如何维持自己在江东的经营。

小霸王最后成了这场政治妥协的牺牲品。孙权放下家仇,开始一项项费时而艰巨的工程,即——全力招贤纳士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不断引江东豪族入仕,调和政治色彩循序渐进的与南方势力融合。

孙权接班后重用南方士族的确是一招妙棋,不但获得了江东世家大族的积极支持 ,维护各派系门阀集团利益的同时 ,也为维护江东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支抗衡托孤两位权臣的力量。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是孙策的安排。可不是孙权想要的生活。

尤其在孙权继位的初期,几位权臣的摇摆定,让他觉得急需一股制衡的力量。

张昭要保孙翊以及后来赤壁建议或许让他沮丧,可真正让他觉得威胁的是周瑜在孙策临危时的带兵奔丧。

《三国志 吴书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当时屯驻巴丘的周瑜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已亲率一支队伍昼夜兼程地从巴丘向丹徒狂奔而来。带兵奔丧,于礼不合,其究竟想干什么,还不得而知。

孙策定下兄终弟及的继承方案,可是他还有一个儿子孙紹。

以孙策与周瑜情逾骨肉的深厚情谊,要拥立孙绍继承父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事实证明周瑜只是奔丧而来,可是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孙权的神经。

他对几位“三朝老臣”驾驭不能从心所欲。所以依靠江东世族以求取政治上的平衡就是必然的选择。

四大家族的陆家和朱家以武立业,本来

第一提拔陆逊

四大家族的陆家和朱家以武立业,现在本来被严加防的陆家不仅被开封,陆逊还成为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人大都督。

第二拣拔顾家与张家

顾家和张家以文参政,顾雍还成为继孙邵之后的东吴第二位宰相。这可是张昭一生都没有得到的认可。

第三,孙权颁布推行了世袭领兵制和占田复客制。世袭领兵制就是中央允许豪强士族的领兵权力可以世袭,这样,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就可以合法地世袭下去。占田复客制就是中央赐给世家大族土地和依附于土地上的佃农,并规定这些佃客可以免除徭役。以上这两种措施,对于初立的东吴政权来说,确实值得肯定,其颁布得到了豪强士族对东吴政权的全力支持。

孙权一改孙策的强力高压政策,用怀柔手段完成了对江东士族的驯服,这是他在赤壁之后又可以全取荆州,又在夷陵大败刘备,最终完成三分天下,成为吴国开国皇帝的重要原因。

不过三国格局日益稳定之后,孙权的脾气虽着年纪增长日益猜忌多疑,在废太子孙霸事件中,他将孙和周围的人一网打尽。参与此事的豪强士族大都受到严厉处罚,甚至派人去斥责陆逊,致使陆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并且杀掉了朱据,流放了顾谭等人。对顾陆朱张等江东士族又展开新一轮的清洗。这并非是仅仅是年纪老迈后的昏聩。

欺凌霸道的孙策选择稳健温和的孙权做继承人,在形势发展下的选择,孙权掌握政权后对江东士族采取怀柔的政策也是形势发展下的选择,在统治晚期,再次收拢权力,狠狠打压士族门阀亦是形势变化使然。

不同的形势,不同的选择,而所有的选择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固权力,大约就是历史的必然吧!

  说孙策遇刺就一定绕不开孙策袭许,关于孙策袭取许昌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事情。第一,孙策此前一直是和曹操结盟对抗袁绍和刘表的结盟,帮助对方打盟友应该没这种傻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就向朝廷进贡,以此表明自己不是袁术的家奴,而是汉家的臣子。当时曹操刚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袁绍的矛盾公开化,自顾不暇,正好拉拢孙策牵制袁术和刘表,既可以避免腹背受敌,也可以免除后顾之忧,专心对付袁绍。于是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派议郎王誧赴江东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孙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但孙策认为这个官职太小,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强,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希望能得到一个将军的名号,就派人暗示王誧。王誧非常聪明灵活,立即“承制假策明汉将军。”孙策政治家的本能此时也表现出来了,顾不得刚刚才说了曹操的坏话,立即上表感激朝廷的封赐,并主动说明袁术所表的“行殄寇将军”是非法的“诈擅”行为,自己早已捐弃。孙策一再地洗刷自己与袁术的关系,就是想向朝廷靠拢,以期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再次向朝廷进贡,进贡的财物比两年前翻了一倍。曹操又“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时袁术僣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第二,当时局势事袁强曹弱,孙策没有理由再给曹操添乱。就算是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孙策也没有能力孤军抢回献帝,而且得胜后的袁绍能放过他吗?孙策在死前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这应该是他的真心话,是想利用“观成败”的这个机会,继续扩充自己,这样在北方定局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下争衡天下的实力当然,北方打多久不是孙策可控制的,但他至少可以不去主动加速北方的战事。

在袁强曹弱的情况下,就算联曹抗袁都比联袁抗曹要有道理。《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吴历曰: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第三,江东刚平定,需要消化。内有各地山越作乱,外有刘表陈登添堵,自古且不暇,哪有时间精力去趟浑水,而且北方打的越久越好,他就有更多的时间统一荆扬,实现张纮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的战略规划。《三国志》孙盛评价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   第四新占区还没有消化就劳师远征无异自取灭亡,《三国志 魏书 荀彧荀攸贾诩传》中荀彧规劝曹操: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远的曹操伐徐州,临走把老家托付给铁哥们张邈,告诉家人我要是回不来你们就去找张邈,结果张邈被陈宫说动迎吕布来犯,要不是荀彧守住三城给曹操留了翻盘的机会,曹操差点连底裤都输掉。近的孙策刚忽悠刘勋去打海昏上缭,刘勋刚开拔,孙策就端了刘勋老巢,俘获刘勋妻子收编了三万多部队,搞得刘勋单枪匹马投靠曹操去了。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那么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会有孙策要袭许的传闻呢,我们先看看孙策这段时间的战略部署。自古占据长江下游的都担心上游的敌人顺江而下,其后从王浚楼船下益州,王敦之乱,隋灭陈,李靖平萧铣,陈友谅大战朱元璋,太平天国和曾国藩都在争夺上游主动权。再加上刘表是孙策的杀父仇人,肯定是率先攻打旁据上游的荆州的刘表黄祖。而不是在盟友身后捅刀子。他还指望着曹操帮他挡着似乎有席卷天下之势的袁本初。可有人说他不是率先去已经投靠了曹操的刘勋发难,偷袭了刘勋拿下了庐江吗?着同样是古时候守江南的常规战略,守江南并不是真的划江而治,最好是在江北有根据地,拒敌于国门之外,进可攻,退可守。就像守南京必然争夺六合扬州一样,要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所以孙策夺取庐江以及后面和陈登在广陵(前面说的扬州)撕逼就可以解释了。而且刘勋手下的人本来就是来投奔他被刘勋截胡的,加上本来刘勋的水平就不高,曹操又顾不上肯定先拿下再说,最重要的是这触及不到曹操的许昌防线,曹操在汝南/寿春/广陵各有布防也做了一定准备。而后期和陈登争夺广陵也是曹操的一步棋。    首先介绍一下陈登,徐州豪族,原来是陶谦手下,陶谦死后拥立刘备,助曹操擒杀吕布,并在广陵多次抵御住孙策的攻击。三国志记载有吞灭江南之志。大家可能觉得陈登父子在群雄中反复无常是小人行径,但我觉得更多是和徐州豪族身份有关,曹操在官渡决胜之前用陈登守广陵也是一招妙棋,让陈登与孙策相互牵制。让豪门士族守土,等官渡胜利孙策去世后,又把陈登调离本土,彻底把徐州收入囊中。而陈登除了守土有责以外,陈孙两家还是世仇,陈登的堂叔陈瑀是袁术任命的扬州牧,在孙策征讨黄祖的时候,派人挑唆过江东山越造反,想操了孙策老巢。结果被孙策发现反而自己损兵折将。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是时,陈瑀屯海西,策奉诏治严,当与布、瑀参同形势。行到钱塘,瑀阴图袭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馀纽与贼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策觉之,遣吕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同样还是孙策打黄祖的时候,陈登故技重施,《江表传》: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资治通鉴》记载: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孙策西击黄祖,登诱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策还击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面对不断挑衅的敌人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并鉴于孙权同志带了三次部队都没打下来,有一次还是十倍军力。孙策深深感到陈登的棘手,所以决定自己带主力大部队前去攻打陈登。陈登也倍感压力巨大,毕竟面对孙权和孙策完全是两个概念。于是排了说客陈矫去曹操那搬救兵,于是有了《三国志》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的记载。几乎可以肯定的这是陈矫的杰作:老大我不是来讨救兵的,我是来报告情况的,我发现对岸孙策在准备兵马想偷袭许昌,我们正在积极防御,替你背锅。你来不快来收拾掉他。好一招化被动为主动,明明是面临孙吴大举压上危若累卵,轻轻一招驱虎吞狼,把战火引向曹操,曹操从大局出发还真的不可不防,自古攘外必先安内。要和袁绍争霸,肯定要保证后方安定。年初破徐州逐刘备,却留下了和刘备交情深厚的陈登来主持徐州防线,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暇南顾,希望陈登以徐州大族固守乡里,牵制好孙策。一旦徐州有失则孙策控制区域旦夕可达许都,江东孙氏虽然奉表结盟,但开疆拓土,一统江淮之心昭然若揭不可不防。否则对袁失败恐其乘火打劫,对袁胜利又要防止孙策为牵制扩大胜果而出兵干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所以当消息传到许都举座皆惊,不是真的相信孙策会千里奔袭,而是惧怕徐州防线奔溃,给了孙策可以千里奔袭的主动权,好在随后孙策死讯传来,曹操心中才得安稳。至于郭嘉恐怖的预测能力,的确很让人怀疑,无怪后世有人臆测孙策是郭嘉组织暗杀的,至少是暗杀行动的推动者。                                                    但是如果孙策未死,陈矫求援又失败的话,陈登会怎么做。其实陈登也知道曹老大现在自顾不暇,同期最大的军阀袁绍兵进黎阳,兵锋直指许昌,曹操有兵力去救他吗?难道又要重施袭取徐州的故技,声东击西,先让手下菜鸟打着自己旗号,示弱于人前, 制造曹操自己无暇分身让手下扛着自己的旗帜狐假虎威,另一方面等待刘备大意后一举以精兵突袭,拿下徐州。孙策可不是刘备,同样的计策还能成功两次?那除了曹操的援兵之外,还能指望谁,刘表是孙策杀父仇人自然不希望孙策做大,但刘表为人缺乏魄力,自守有余,进取不足。最多就是分兵袭扰,而且中间还间隔这曹操的势力范围,此时刘表又和袁绍结盟,曹操必然不会放心借道。那么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其实有的,之前我们说过曹操征讨徐州时候,把大本营兖州交给了三个人,内政交给管后勤的运粮管荀彧,兵权交给引他进兖州的当地大族陈宫做守备司令,亲族交给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好基友张邈。万万没想到啊,各位。后面两个人联手把他给卖了。兖州的地盘是陈宫送给他的,他也一直把陈宫视为心腹,张邈一起长大的,他还数次对张邈有活命之恩。怎么会突然都反了,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与曹操进兖州以后屠戮兖州名士有关,陈宫也很郁闷啊!作为兖州名士代表,他力主迎进曹操,曹操来兖州以后的确最做最强,但也需要开始重新洗牌,平衡新旧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多位陈宫的至爱亲朋被杀,陈宫的官却越做越大,一时也被千夫所指说其卖友求荣。这陈宫那里受的了,为了帮自己洗白,就导演了说张邈引吕布的戏码。至于张邈只是个被人利用的傻瓜,陈宫说曹操心狠手辣,不讲情面,肯定有一天会为了袁绍而杀他,让他引吕布来辅助自己,夺取兖州。可是吕布进来反客为主摇身一变成了兖州主人,张邈还是寄人篱下的小弟。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荀彧和程昱为曹操守住了最后的三座城池,进过四年的鏖战,曹操才彻底消灭吕布陈宫一伙。那么江东有没有陈宫张邈呢?应该是有的,这个人大家可以猜一下是谁?    答案就是陆逊陆伯言,当时的吴郡四大家族陆家的族长,后来东吴最优秀的军事家,东吴丞相。当时的陆逊还叫陆议。为什么改名叫陆逊了,大家看看逊字怎么写。走孙,让孙家滚出江东,是青年陆议心中的呐喊。陆议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就是爷爷的亲弟弟陆康,当时陆家家主。在其任所庐江读书。兴平元年(194年),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袁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陆康病逝的消息传来,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折损过半。好在此前陆康已将陆议与亲属送往吴郡。陆康的幼子、陆议从父陆绩比陆议小几岁,所以年仅18岁的陆议成为了陆家的顶梁柱。豺狼孙策狰狞的嘴脸,叔祖父慈祥的笑容一直萦绕在陆议幼小的心中。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痛失岳父的顾雍(东吴第二人丞相),看见陆家家道中落,顾雍为儿子顾劭迎娶了陆议的妹妹,来告慰老岳父在天之灵,心中许下为陆康守护好陆家的心愿。四大家的张家/朱家也和顾陆两家有婚姻之约,后期张家家主张温的妹妹嫁的就是顾家郎君,并在郎君病逝自己被迫改嫁的新婚之夜以自尽的方式以明心志。     张邈又是谁啦?孙氏家族里面也有三个人选,前两个是前文我们说过的孙坚兄长孙羌的一只孙贲孙辅,孙辅是在孙权继位以后怕孙权不能守住基业和曹操暗通款曲被发现,幽居至死。孙贲是在赤壁之时,有遣子为质的打算。另外一个人也是孙策的堂兄弟,是孙坚弟弟孙静的儿子孙暠。《三国志》引吴书曰: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会稽闻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谕暠。会稽典录载翻说暠曰:“讨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孝廉,翻已与一郡吏士,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孝廉除害,惟执事图之。”於是暠退。        孙策死后,孙暠整顿兵甲,欲乘时自立,遂发兵挺进会稽。会稽地方以兵自守,等待东吴统治核心的命令。虞翻对他警告:“孙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属应由主公之弟孙权统摄。重兵已据城固守,且我已经与同郡吏士准备以命相搏,为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权衡利害吧。”,孙暠最后撤退。孙暠的孙子孙峻孙綝在东吴后期也掀起滔天巨浪,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任武卫将军封都乡侯,在设计诛杀政敌诸葛恪后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废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先后被杀。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征伐魏国时因病去世,时年37岁,将后事托付给了堂弟孙綝。孙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他与吴主孙亮的矛盾又激化,孙綝最终将孙亮废黜,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又加孙綝丞相、领荆州牧。不久后,孙綝被孙休定计捕杀,年仅二十八岁。孙峻、孙綝兄弟被孙休下诏从族谱上除名,改称故峻、故綝。    陈宫和张邈都到位了,那么吕布又是谁?大家再猜一下。就像吕布失去了雍州以后到处流窜一样。当时还有一位到处流亡的诸侯,就是上文我们说到刘备刘玄德。刘备和陈登是一对好基友,陈登对于刘备一直是厚爱有加,陶谦死后,刘备担心诸侯不服,不愿领徐州,陈登却对刘备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但是刘备还是犹豫不决,于是陈登又说:“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可是刘备还是下不定决心,于是陈登又想到袁绍,以当时袁绍的身份他说起话来那可是绝对有分量的,陈登给袁绍的书信:“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陈登说服了袁绍,于是袁绍便站了出来给刘备说情,有了袁绍的大力支持刘备这才全领徐州。《三国志 魏书 桓二陈徐卫卢传》 记载陈登邀请陈矫出任郡功曹,并吩咐陈矫到许昌去,他指出:"许都一带的文士有一些议论,似乎对我的评价并不甚好,请你到许都走一趟,为我听听消息,再回来告诉我。"陈矫应命往复一遭后,回来跟陈登说:"听到附近的言论,都认为您为人颇骄傲自大。"陈登便说:"说到家门严谨,德行俱全者,我最敬重陈元方两兄弟(陈群的父叔);说到德行清高,如玉般洁白者,我最敬重华子鱼(华歆);说到正直有义,嫉恶如仇者,我最敬重赵元达(赵昱);说到博闻强记,才华横逸者,我最敬重孔文举(孔融);说到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刘玄德(刘备)。我如此尊敬他人,又怎会是一个骄傲的人呢?只是其他人太过庸碌,不值一谈而已。"          而刘备对于陈登也是大加赞赏,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刘备深情地说:“像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

当今芸芸众生,恐怕难有人极其项背这句话,刘备或许用是用来自许的,他是徐州豪族糜氏的女婿,得到了徐州士族的鼎力相助以后野心勃勃,正欲拉拢青徐之交的昌豨,与陈登合兵一处,再依靠四大家族拿下吴郡会稽,如果他建立北接青徐,南联吴会的势力,再在西向联合刘表夹击孙权,以陆逊陈登为谋主,以顾雍陈群为内务,以关羽张飞为将,那么席卷江南,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并非是不可能。

只可惜,建安三年小霸王孙策的突然崩卒彻底改变了江东的形势,继位的孙权以灵活的手段娴熟的权变很好的处理了孙策遗产,江东士族尽皆拜服于其麾下,连曹操都在赤壁一战中损兵折将,孙权的风头一时无两,随后战合肥,取荆州,将刘备政权彻底封死在了巴蜀荒蛮一域。

江东政权的更迭,使刘备失去了征逐江南的条件,也使他问鼎中原恢复大汉江山的梦想成了泡影,他在夷陵之败后,困居白帝城而不归成都,似乎至死都对东边的那位碧眼小儿充满着仇恨和忧惧。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偶然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霸王的选择——从孙策到孙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jl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