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标解读》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 要注重实证与推理,强调批判与发现,注重思维的逻辑层次与深刻,强调理性思维与思维品质。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在阅读中开展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围绕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的进行辩驳。 最好的议论,要做到语言准确,论据恰当,有逻辑,有逻辑的思维才真正有力量。理性思维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多角度思考问题也是逻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平时的训练中,用思辨的力量去陈述观点,说服对方,用理性的表达去练习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最好的表达是有发现的理性而有条理的表达。 思辨阅读的项目学习:第一学习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证据,有逻辑地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第二是学习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实证、推理去反驳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主张;第三如何开展讨论和辩论。
1月17日读书笔记读《孙绍振解读散文》《老王》在叙述风格中的隐性抒情意脉 好的散文,并不是平面结构,而是多个层次性的立体结构。其表层是由感性意象的连续性组成。文章的动人之处,更在于作者从容、精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这个不幸的下层人物精神品质的发现过程。表层意象的感染力是由深层情感决定的。 克罗齐说:意象乃是把情感寄托在对象中,感染力的奥秘来自情感,由情感决定。决定文章生动性的是一种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特点是动态的,情总是和动联系在一起,相反就是无动于衷。 情感的动态过程可以称作意脉,这个意脉是潜在的、隐性的。要把这隐性的意脉揭示出来,就要突破表层天衣无缝的统一性,抓住意脉中的矛盾和差异。 当然文章意脉还不是最深的层次,最深邃的层次是文学形式风格。 章学诚在《文学史通义》中说: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大幅度的逻辑空白,才有足够冲击力刺激读者去想象原因,对于细心的读者来说,则是对意脉的回顾和体悟,这就叫做回味。 表现美不一定要用美好的形容,相反可以用平实的,并非诗化的叙述,甚至丑化的叙述。理解文章中叙述如何成为一种不抒情的抒情,而且比抒情更为深层,因为其中还渗透着智性思考。
读《周国平经典的理由》《李白与杜甫》内外 讲述了郭沫若两度失子之后,研究李白。 “希望你在真正的道路上,全心全意地迈步前进。在泥巴中扎根越深越好,越久越好。扎穿地球扎到老。”
读《非暴力沟通》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他人的反应。包括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参加集体讨论,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至关重要。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 请求与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1月17日读书笔记读《孟浩然诗歌》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得语淡却浑然天成,不假装饰的诗歌却最接近诗意和生活的本质。诗人一路郁闷惆怅过来,到了这里思绪似乎更为舒展,田家生活带给他的愉悦,很质朴,但也很真实。 一顿简单的饭菜,主人一邀请,诗人自然而然就来。那环境的清幽却开阔,绿意盎然,暖意融融,一切都是那么轻松美好。诗人如大病初愈,浑身感觉到惬意和充满生命的力量。谈论的也是桑麻之内,赏的是菊花,清谈却让人意犹未尽,来年还来。 想到自己小时候农家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中午这家喊去吃一顿,晚上那家又喊,都是把自己家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可能那时候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吧,但似乎,那时候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为什么都是这样感觉迟钝,当终有一天醒悟时,才发现美好和珍贵的东西已经过去,只能空留下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