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其实看了另一本梁晓声的生非,讲的是一个文革期间做了对不起老师事情的学生,中年以后从美国回来找老师道歉的故事。故事其实还不错,集合的元素有点多,文革,中国农村,中美关系,异国婚姻,癌症,精神病,基层干部等等等等,看完之后却没有什么共鸣的感觉,好像哪个元素都和我擦肩而过,虽然梁晓声是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回过头来看参与感,这本书与是非相反,看几页就可以写一篇感想。这一节讲的是用户模式,道理很简单:
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参与产品研发和测试,通过快速迭代收集用户反馈,修复系统问题。
参与感 用户模式版本分为内测版,开发版和稳定版。
好吧,这是我们一直向往的模式,让愿意尝鲜的用户尝鲜,让希望稳定的用户稳定。
然而我们再想想,会说2B的模式和2C的模式不同,我们有太多定制化的东西,细节逻辑也复杂得多,然而真的没法做吗?也不一定。
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同一个功能的用户数量够不够多,收集用户反馈往往是根据top原则,最多人需要的基本是要做的,最多人吐槽的基本是要改进的,但是如果一个功能就只有那么几十个人在用,在这几十个人中想要发声的可能就只剩下几个人,那么他的代表性就被大大弱化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是要归并用户的行为,让类似需求的客户用相同的功能来支持,减少分支,聚拢用户。
第二个难点是系统本身的架构,手机操作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并不依赖于服务器端的数据,当然它可以发布任意多的版本,有问题,重新安装新版即可。我们的应用系统依赖于后台的数据服务,数据服务要与应用服务匹配,否则就存在兼容性问题。
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难度的问题,正好今天下午小结了之前一段时间的OKR,感觉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下一个阶段的目标仔细研究一下。争取向用户模式靠拢。
参与感 用户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