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和评估瓷器的价格呢?
这个问题可复杂了,俗话说,物各有价,
价又分价值和价格,价值抽象,价格具象。
价值由精神着眼,价格由现实着眼。
就陶瓷论,陶瓷的碎片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学术性研究,
但是价格却不可能与完整器相比,甚至十分之一也到不了,
因为没有人愿意花大价钱收藏。
2、古董进入拍卖市场,它的价值不只由年代决定,
历史价值只是古董价值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
人们肯花大价钱来收藏的东西,一定是美的东西,而不是丑的东西,
哪管它历史多久,几千年前的一根木桩,也不过是一根木头而已。
如果更详细分类,我们可以在价值上再冠以商业二字,即商业价值。
价值又分主观和客观,主观不足为凭,
像陶瓷,经常有两种极端看法:一种视己物为国宝,一种视他人之物为垃圾。
3、客观的价,是市价,有行有市,可以成交才算数。
当然有人发牢骚:元青花如果在我手里,别说几百万,连几十万也卖不出去。
但是,如果谁真的有个被公认为确系元代的青花瓷,恐怕早已设法交到拍卖行做公开拍卖了。
4、有人说拍卖行只收熟人的东西,操纵价格。
其实,拍卖公司是靠赚取佣金生存的,只要是卖得出去的真品,便可收取佣金,现在古董资源如此枯竭,如果是真品,哪有送上门来的钱不赚的道理。
5、古董的价格也与流行趣味相关,并非越老越好。
购买这种行为,就像人们的穿着,不同时代,流行趋势不同。
比如,民国初年的古玩市场,一件宋瓷可以换很多件清代官窑,
而时至今日,除非是顶级宋瓷,否则一般宋瓷则难望清官窑的项背了。
这就是众人趋之若鹜而形成的热门与冷门结果。
6、物以稀为贵,东西一多,自然会影响古董价格。
有些类别的唐宋瓷器,过去出土多,人们见得少,觉得稀罕,价格高。
这些年出土多了,人们见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
这两年,除非极好的釉光和极好颜色的瓷器,才不受此限制,
否则无人问津,稍有瑕疵,更被弃如敝屣,管它唐代宋代,真不一定好,好一定真。
社会上一直有人对拍卖场抱着崇拜感和神秘感,认为什么物品只要一上拍卖,必然就能拍出高价。
许多观点认为:拍卖会能使自己的藏品快速市场化,只要将自己的藏品往拍卖会上一放,立马价格就得以攀升。
实际上,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拍卖。
拍卖品只属于商品市场上一个很小的领域。
比如,所有商店里可买到的定价销售商品,基本上都不适合于拍卖,原理上定价销售与竞价销售会相互冲突。同时,定价销售的商品往往数量很大,稀缺度不够。
举个例子,为什么一些拍卖会上的珠宝玉石和艺术设计作品,总是成交不好?
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些拍品太普通,在珠宝店或家具店里随便都可以买到。也许,那样的商品摆在店铺里几个月,等到一个买家的出价,没准比拍卖场上还高。
总结一下,就很明朗:
第一,文中提到的,不是所有物品都值得上拍或者展览。
分析原因:你的藏品是大路货,不值钱,你懂的太少甚至在收藏圈你是刚入门者,误以为自己的宝贝是孤品,其实是国宝帮。
那你反驳说:专家也看了啊?我这里只能说:你是花了200块钱,在某某公司业务员的介绍下看的,这里不说大家都明白吧。
第二,藏品是祖传的类型,为什么还是不能拍或者拍不掉?
分析原因:藏品是真,不成交,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问题,一个字:贪。
明明知道古董价格高的,是极其少数的,是真正的以前未出现的。然而,我们有很多藏友坚持:我这件藏品以前有上拍过,成交过亿。
拜托你动动脑子,以前出现过,你这儿又有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不多说了吧。同时代的有,如果是一模一样的,那我就只能呵呵了。
第三,还有一些人自信过了头,把假货当成真货,但也不排除有很多人怀着侥幸心理。
分析原因:过于自信的,认为自己有几十年的经验,和某某专家交流过几次,被某某专家夸奖过,被周围更白痴的藏友膜拜过......其实,你的东西被更厉害的真专家一看就是赝品无疑;
还有一种自信,和朋友一起挖窑子,自信的说:看着挖出来的。我反问,你看到人家是怎么埋进去的吗。
另有一种人,明知是假货,抱着侥幸心理,其实,收藏圈真正的买家都不是傻子。
看完以上三点总结,如果你被言中了,笔者给你道歉;如果你想醒悟,现在还来得及。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