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日更,能坚持每天写文的朋友,都像是外面的季节,最热闹的夏季已经远去,留下来是树叶枯黄的秋日,这样一个孤独的季节,比这个季节还要孤独的,是我们的简书。
文字是寂寞的,就像每个人的灵魂是寂寞的一样,在寂寞的世界中,我们遇到了李太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孤独的一个世界啊,我们读着读着,就不自觉的想到了自己。
还有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名字全在《瓦尔登湖》了,梭罗之于美国,就像莎士比亚对于英国一样,这可不是我说的,我在一本书上刚刚读到,文学性的表述,不见得符合实际,但却足够生动,能够在精神世界站起来的人,都是孤独的。
在我们翻开《孤独六讲》时,蒋勋对孤独的解读,让很多人十分的向往,能够在一个世界,拼了命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理解,或者不理解,都不影响这个人的孤独,就像他的伟大一样,我们忍不住要暗自喝彩,人竟然可以这样。
关于孤独,我想说一下康德,据说他没有走出过那条小路,在那个大学,他的思想高远到天遥地远,可他每天都在那里走来走去,连喜欢他的学生,都觉得这个怪怪的老头,在夕阳下,拉伸出来的,其实就是孤独,无限的长远,让我们神往。
据说,孔老夫子和苏格拉底,也都特别的孤独,孔老夫子被困于一隅时,周围的学生都看不懂他,就像希腊广场上,那个走来走去的老人,停下来就告诉大家“产婆术”,要不就是静默,东西方的两个雕像,遥遥的对着,轻轻的一笑。
他们的孤独形成了东西方,这就是孤独的价值,在伟人那里,他们可以遥想将来,回到凡夫俗子这里,被柴米油盐环绕着,从早到晚都是锅碗瓢盆,孤独都在深夜,一天的忙碌,换来晚上的辗转反侧,有一个梦,在远远的等着。
可是,风有点凉,天上的星星闪闪发亮,无论如何走不进人的梦,还是做起来,数一数白天的事,想一想明天要继续的忙,这个时候就会忽然发现,孤独原来离幸福最近,虽然他反过来就是痛苦。
上面这一段写的,是我记忆中的那些年,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也可以说是风华正茂,可我却不像其他人,可以呼朋引伴,也可以停不下来,我这儿是静静地,每天都在重复,我觉得自己就是康德,可惜我没有一个那样的校园,和那样静静地小路。
但我也可以思考,和着自己的文字,于是,我爱上了简书,发现这里很静,和我骨子里的静,有一点深深地契合,就好像我们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才是简书和我,一定有的样子,幸好还有这个地方。
让我觉得很久以前,就像是历史上那些遥远的召唤,都来到了这里,我们徜徉于一个孤独的小路,他是我的月亮,我还是自己,旁边就是孤独,来来往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