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读书写作整整半年的时间,而与刚开始的自己“在读中汲取,在写中提炼”不同,最近的写作中夹带了更多自己的“私货”,开始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糅合在输出上面,偶尔偏执,偶尔吐槽,偶尔自我批评,甚至还带着点价值输出等等。。。我想这种改变总体是可喜的,因为这证明, 我思考地应该是更多了。
然而,虽然每天都在写,实际上最挑战的仍然是表达自己。通过这段时间对自己的觉察,我脑袋里对同一个概念可能有很多角度的观点,也包括完全相反的观点,想法愈趋复杂,这使得自己在表达/写作的时候难度渐增。按照我自己的性格,写一个角度都要力求阐述透彻,更何况多个立场。这可怎么好?这不就变成了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了嘛!不仅仅是写作,在社交的时候也会如此,别人说得没毛病,自己想得也没错,尽管彼此不怎么兼容,那怎么办?还是沉默比较好。
菲兹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我可不敢说自己是一流的智力,我想表达的是,我目前的状态可能是每个践行阅读的人都会遇到的瓶颈:把复杂思考转化成输出和行动的能力。
有两种可能性导致了我目前的状况:一可能是写作水平有限。虽然也去上了个写作营,但是文学素养摆在那里,现在也只停留在尽量把想法写清楚的阶段,妙笔生花这种境界,恐怕是个未来美好的愿望;二则可能是思考地还不够深。尽管开始觉察到自己很多时候都跟周伯通一样“左右互搏”,但仍然不及“一阳指”:所谓的大道至简,我还没修炼到家。
读书是厚积的过程。阅读之后的复杂思考则是建立个人思维体系的必经之路。复杂思考区别于胡思乱想,是把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概念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和思维模式融汇在一起的深度思考。我觉得这个过程像是修炼武功的升级模式,每每在之前的认知上想出些许新的洞见,便是升级了。
把自己复杂思考产生的洞见表达和实践出来,则是一个薄发的过程。思考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时间,而写出来、做出来怕是更有挑战的事情。你需要验证自己的逻辑或是得到反馈,往往还有可能输出的时候词不达意,或者行动中发现根本就是认知偏误了。
当然在我上面写的困惑中,也说明一个简单的真理: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非二元对立的,怎么理解怎么阐释,其实全看个人的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意义去表达大概是我下一步要精进的方向。
然而一切的精髓在于,厚积薄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