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油香根”,这个名字听来似乎有些诡异,怎么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儿时在我的记忆中,回族家每逢有人去逝,都要煎制这种面粉和红糖做的饼,主人家起火做这种油饼,都要请堪守有“教门”,守五番拜功的“油香奶”去做,用菜油煎的这种油饼就叫“油香”。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得到这种油香,都感觉到很稀奇,外婆每次得到这种油香,都要留给我,她每次都叮嘱我:“要慢慢吃,不能用嘴直接咬了吃,要用手一点一点掰了吃”。可见,这种油香它不仅是由于食物少缺而稀有,老一辈回族人更赋予它人文的情感。它似乎是一种民族信仰文化的符号,或是延续了一个民族传承的根脉。是这样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朝代的更迭,外婆常常对我说:“我们是回教,我们是油香根”。
“油香根”说白了也就是生活在迤西地区的回族群体的代名词,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突发奇想我也就给我的这本书取名叫“油香根”,同时也就给受众者讲述一个个回族人家的故事,同时也想表达我对我们民族的一些剖白。我们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走过了一条十分曲折的斗争道路,确定是一个长期受压迫而又长期坚持奋斗的民族。在无数次几乎是濒临灭绝的逆境中都能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前赴后继,最终使自己民族生存并发展起来。
回族能够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并能与其它兄弟民族一道融洽共处,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能固守和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信仰文化、生活习俗以及道德观念的同时能不断吸取、融合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一种民族的凝聚,也就是我所要表达的“油香根”精神及其民族情感,正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道德准则和规范才能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壮大发展,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有了自己不可缺失的席位。忍辱负重、坚强不屈、勤劳勇敢这是我们自从根植在华夏大地上就固守的民族精神。在我们固守这种精神的同时,由于我们背负的历史压迫太重,民族群体本身的信仰文化无法向外诠释,其它民族对我们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鳞半爪,加上自己特有的生活禁忌,导致生产和生活的门路很窄,形成了回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既相互依存而又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在这种景况下我感觉到作为我民族自己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向外拓展自身的宣传管道,能够更好的与其它兄弟民族相依相赖,建立一种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油香根》这部作品,就是通过文学形式的方法向受众者讲述回族人家平常的故事,他们的感情生活、信仰文化、道德准则、风俗民情,以此达到向本民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传达一种正面信息的尝试。
序曲 油香根
春天的茶花开得格外娇艳,文化名城大理久负盛名,风花雪月、苍山洱海迎来各地宾客,在这茶花盛开,杜鹃吐艳的三月里,一年一度的传统三月街,又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开街。这年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参访团,他们是国际福特基金会盛邀的,由各个国家环保专家组成参访团,特别是由美国、加拿大、日本专家组成,他们主要是以湖泊治理和湿地保护 为首选课题,到大理是以调研洱海的治理保护为课题,进行国际性的协作研究。
在专家参访团成员中,加拿大籍华裔专家马女士是一位湖泊治理和湿地保护的资深专家,她还是一位穆斯林,同时也是大理这块土地养育了她。多年前她从这块土地走出,对环保事业挚着的追求,今天回到故土,她不禁百感交集,情感的闸门一下打开,往事也一幕幕涌上心头,今天回到故里,看着身边接踵而至的人流,她仿佛又是一位陌生的客人。
这一天,她穿着一套降红色的西装裙和一件淡兰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瓜子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闭着,颈旁便现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型的纹络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她在古城的巷中悠悠穿行,身边的人都不认识她。
她坚定有力的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前行,她没带任何东西,她径直向古城的清真寺走去。
她一路走,她仿佛回到儿时的那一幕。
通向古城清真寺的路径边是宽敞许多,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进城赶街的……她感到一般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天地间这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但她还是踏实了许多。远望去高耸的塔楼高出周边的房屋许多。极具阿拉伯风格穹顶式的“邦克楼”,那具有浓烈了阿拉伯装饰效果几何纹和鲜亮的色彩艺术,使新建的古城清真寺更具民族特色。它跟周围的清瓦白墙的民居建筑相映成彰,把古老的大理城装点得更具鲜明的民族特性,把古城彰显的更具民族文化内涵。
清真寺的“邦克楼”是每日五次召唤信使安拉的众生、聚集到朝真大殿,面向西方向心中独一的主叩求、做拜功的特殊建筑单体。警示的召唤是这样:“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礼拜啊!”
在圣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间,真主将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将教义的本原、信仰的宗旨传递到玉洱银苍间,使这种宗教文化、民族的信仰根植于大理这块热土中,在世间的民族中大理的回族谱写了她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华章。
大约在13世纪初叶,也就是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的500多年后,成吉思汗在东方崛起。公元1218年,中亚强国花刺子模处死蒙古商队450人,劫掠全部财物,并杀死成吉思汗派出的使臣,花刺子模的行为激怒了成吉思汗,使他下决心发动西征。为扫除征途中的障碍,同年,成吉思汗派兵进军西辽。1219秋,成吉思汗亲率20万军队攻入花刺子模,从而揭开了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其所跨地域涉及到欧、亚两洲,征服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包括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和以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及民族。蒙古军以有“灭国四十”之称,与西征交替进行的是蒙古军的南部攻势。元宗窝阔台即位后又发起全面灭金战争。1253年灭大理国,1257年元宪宗蒙哥亲征伐宋。
蒙古西征中,每克一城一池都照例要掠取工匠和俘掠妇孺民妇,并签发征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一批批中西突厥语族的各族人和西亚的波斯人,就进入中原,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扎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的为“回回”。就在这个时代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奉命南征云南,次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十万之众,从西北地区迂回取大理,“探马赤军”进入大理。忽必烈于公元1273年下诏令探马赤军随处入社,与编民等,回回民族也就随着战争和历史的变故糅进了大理世居民族中间。在糅进的同时,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彝族,白族或其他民族中。在玉洱银苍间的这块土地中,他们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其它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开垦,征战、或是接受封赏拥有了自己的立锥之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人参与者,凡有四个人交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喻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简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国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处罚……。
马女士在故土的老街寻找着,寻找着逝去的记忆,寻找一切熟悉的东西,往事不堪回首,漂泊的她已经人到中年,她所经历的一切,她所做的一切都由“天仙”把记录在案,真主将给她公正的审判,多少年来她因为情感的逃遁远离故土,追求她的事业,而远离“拜功”和“斋戒”,报应日的到来,真主将给她公正是要惩罚或赏赐?我们的主同时也是仁慈地、博爱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逝去的悲喜,人间的恩怨将随着岁月而冲淡,把该记住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应该忘却!行进中她来到了古老清真寺,看着古寺斑驳的墙体,剥落沉旧的彩绘,依稀记起了过去的故事。
她终于又回到梦中多少次见到的故土,多少次映现的那座院落,一座方正有序的四合院落,里面影壁、天井、茶花、桂花一一呈现在眼前,多么的熟悉又多么的不愿想,她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又在那里留下多少愁情,那种熟悉的生活,儿时的快乐,是无法逝去的烙印。
她努力走出那座院落,她义无反顾冲出大门,走下那青石台阶的时候,是多么的坚定,她仿佛是家族的叛逆,也许那时是年轻的冲动,或许是伤心的离别,一去三十多年,也只是瞬息之间,她又回到故土。
油香的根脉没有丢,她又牵回了失散的“骆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