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审美谈》第二十四章/再谈艺术与欣赏-24

读书|《审美谈》第二十四章/再谈艺术与欣赏-24

作者: 阿斌bin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11:37 被阅读0次

    2020-07-08

    这一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王朝闻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关系。这一观点成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无论小说家、戏剧家、画家、音乐家等等创作的艺术作品需要有读者、观众去欣赏,读者、观众的欣赏赋予了艺术作品以生命力。

    【书中摘要】

    艺术创作对艺术欣赏不能只提供对象,而且相应地创作着懂得艺术美的欣赏者。歌德认为:“鉴赏力不能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但同时,作品的好坏有待于观赏和判断。创作与欣赏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个人理解】

    欣赏水平的高低,需要后天的培养,欣赏水平与个人的文化修养、社会阅历有关。一般来说,文化修养越高的人,欣赏水平也会越高。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欣赏水平有一个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文化市场上低俗的文化产品越多,越是降低大众的文化品位和欣赏水平。

    前些年,有些小品很火,甚至演到了国外,其中有些低俗的内容,被海外华人哄下台。有人认为,这种小品符合普通大众的欣赏口味。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因此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当为社会、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在结束这本书的阅读之时,还想再聊一下《红楼梦》。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封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回,在这一回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回目,是一篇专门谈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篇。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建筑,一类是正房,如大殿。还有一类是园林,如御花园。

    正房,这类建筑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究秩序、讲究等级、讲究对称,例如五开间北房、三进院、正房等。与正房不同的是偏房、厢房。正房是一家之主和大太太住的地方,而偏房、厢房是姨太太、子女或客人住的地方。我们在称谓上也这样称呼,明媒正娶的大太太和小妾,有嫡、庶之分,在家庭地位上也是天壤之别。正房偏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臣父子关系,定位十分清晰明确。

    通往正房、大殿的道路都是笔直的、宽广的。如,我们去故宫看到的各大殿之间的道路都是笔直的,体现了庄严和秩序。正房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建筑群落的主体。

    园林,体现了中国老庄的道家文化,讲究遵从自然法则。园林里的道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一般也是小路。园林依据山水之势,或人为造景,是让人休闲放松的地方。从文化的角度看,园林反映的是人的潜意识部分,是对人们的一种精神救赎。凡是谈情说爱的事情一定是发生在园林里,如《游园惊梦》,而不可能发生在正襟危坐的大殿中。

    这两类建筑从建筑的使用功能上区分,它们有着不同意义。一是庄严的,一是轻松的。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水榭玉宇,都会有匾额点缀,这些匾额、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作者曹雪芹通过贾政、宝玉及清客一行游览大观园,对大观园的园林建筑风格做了详尽的描写。

    贾政,荣国府的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宝玉的父亲,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官阶,到十七回时是工部员外郎。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悲剧人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平日里对宝玉管教严苛,希望宝玉好好读书,将来光宗耀祖。

    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而建造的别墅。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做了贵妃,要回家省亲,荣府上下广集工匠,花费巨资,堆山砌水,插花拂柳,大力兴建。这日大观园已基本竣工。贾政闲来无事,邀众客赏园题词。正巧遇宝玉,贾政欲试宝玉才智,于是携领入园。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道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宝玉也知此意。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常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极好!”

    贾政一行人从大观园的园门进,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阁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这是类似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影壁作用,让人无法直视院内。往前走,就是镜面白石留题处。在此,宝玉优秀作答“曲径通幽”,他的理由是,“这里并非主山正景”,看来宝玉很懂得建筑中的主次和此景的意境。众人均大大夸赞,贾政对宝玉的题字也颇为满意。只是一贯严苛的父亲嘴上不说罢了。其实,这父子二人的欣赏趣味与欣赏水平是相近的。这一回中,也是父子二人较为和谐的一回。其他清客未必没有欣赏水平,只是心知肚明贾政是为了要考儿子,有意敷衍。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有如此雅趣,出口成章,也算相当有品位了。

    引客行来,至一大桥前,见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贾政因问:“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贾政看儿子用的“沁芳”二字甚妙,嘴上却说“偏不用”,然后又说:“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于是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也是对仗十分工整,“绕堤”对“隔岸”,“柳借”对“花分”,“三篙翠”对“一脉香”。更为精妙的是这幅七言对联,主题是“水”,其中却未见水字,“堤”和“岸”,都是在讲水,“三篙翠”在讲水深成为了绿色,“一脉香”又紧扣了水面上有花,带来的香气。呼应了先前的“沁芳”二字。

    移步下一景点,众人跟着贾政、宝玉等人从大门进来,转过小山,沿着清流,踏上“沁芳桥”,就看见:

    “前面一带粉桓,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院,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

    这就是后来的林黛玉住的“潇湘馆”。这个“有凤来仪”用得也非常好。因为元妃要省亲回来,那就是凤凰驾到。

    “有凤来仪”出自《尚书》,意思是治理国家要治理到“箫韶九成,有凤来仪”的程度,才是最好的。在此又歌颂了当朝皇帝。贾政不愿意当面表扬自己的儿子,只是说:“也未见长。”其实他心里应当是赞许的。

    大观园中各处景致自不必细说,跟着贾政一路走来,主要建筑物,由近及远依次为“有凤来仪”、“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红香绿玉”,还有很多出神入化的诗句,均由宝玉所拟,众清客称赏不绝。之后由元妃赐名,各改为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等。

    作者通过贾政一行人的行进路线,将整个园林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及山水特点为读者作了全面介绍和重点描绘。这些景色又衬托出《红楼梦》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林黛玉住的潇湘馆是“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后院有大株的梨花、阔叶芭蕉。“梨花一枝春带雨”正似多情而抑郁的少女。她孤高自傲,伤感悲愁,斑竹滴泪,把竹子与潇湘传说典故连在了一起;蘅芜苑里薜荔藤萝,兰风蕙露,淡雅清香,正映了宝钗稳重平和,恭顺体谅的性格;怡红院里蕉棠两植,红香绿玉,崇光泛彩,都与住所主人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宝黛钗们安排了一个天地钟灵秀的生活场景,不仅是山清水秀,庭院游廊,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而且有石碑玉刻,匾额对联,他们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煮茶操琴,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非常浓郁的书香环境中。《红楼梦》中的第十七回、十八回正是贾家最鼎盛时期,之后贾家从繁华逐渐走向没落,乃至是最后的“落得个大地白茫茫真干净”的毁灭。《红楼梦》中的各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展开的。

    这一篇读书笔记似乎没有写完,一直以来,就想写有关《红楼梦》园林建筑的一篇文章,但时间关系,只能到此为止。新的一天已经到来,新和内容也在召唤着我,我只好暂告一段落。

    第十七回的内容非常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比如从园林建筑学、东方美学、文艺批评、吟诗作画等,可以挖掘出许多有意思的话题。

    若有时间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重读第十七回。宝玉小小年纪,在其老爸面前,显示了非凡的才华,而且他敢于反驳老爸的意见,别看宝玉平时在贾政面前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的害怕。

    《审美谈》的阅读暂告结束。这段时间的阅读,共写读书记笔25篇,共计51300余字。

    —EI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审美谈》第二十四章/再谈艺术与欣赏-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wq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