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战士们终于可以回家和亲人们团聚。
其中有一个战士在回家的前一天给家中的父母打了电话,告诉父母,自己要回去的消息,随后他又对父亲说,我还想带回一个战友,他因为战争而失去了左手和左腿,我们能不能收留他,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
没想到父亲却说:“孩子,这样的人是个负累,他会连累我们的,还是算了吧。”
三天后,父母接到一个来电,他们的儿子在前两天自杀身亡。
原来儿子说要带回来的战友就是他自己。
他不想成为父母的负累,于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个故事让我感叹万分,先说故事中的孩子,在他打电话的时候,有两个自我在挣扎,战争的创伤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害怕父母不能接受伤残的自己。积极的自我在说问问父母的意见,消极的自我则是自己编造出来的战友。积极的自我想活下来,和亲人生活在一起,尽管自己以后的生活会很艰难,活着的想法还是生命的支撑。消极的想法在听到父母的决定时取代了积极的想法,做出了消极的后果。
父母的想法,如果当时能考虑到孩子说话的试探,如果想到孩子的意愿和出发点是好的,就按照孩子的希望去做,那么结果就相反。
春节看联欢晚会时《导演的心事》,当看到导演发的“在吗”时,各种想法都出来了,相声把人们日常生活的心理呈现在舞台上,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遇到这类事时的想法。第一个自我想到好事,第二个自我想到坏事。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总是围着自己的心理,所以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很纠结。
我们生活中在遇到大的事情时,会有两种自我,比如我的一个本家嫂子,大年初一哭了一天,本来大年初一是最快乐的一天,很多人选择娱乐。本家嫂子在这一天想到了她去年因脑溢血突然去世的儿子,消极的自我占据内心,无法自拔,这一天触到了心灵最痛处。积极的想法无法抵御消极的想法,所以不由自主的会悲伤。我很能理解本家嫂子的这种心理,因为经历过父亲这样的磨难,那一年,消极的自我总是围着,无法走出来。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给你希望,一边又总让你失望;给你清晨的霞光,也会突然让你跌入黑暗的泥潭,但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的召唤着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