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作为一个“腹内草莽,偏僻乖张”的“混世魔王”,几乎是没得到过父亲肯定的,但偏偏这个“沁芳”,让贾政点头默许,且在大观园的其他题词里,他也受到了父亲的频频赞许,仿佛不再是那个不愿意读“圣贤书”的不肖子了。宝玉的才能在四书五经里没得到验证,而在大观园里却成了他的高光时刻。并非他平日无才,而是宝玉跳出了“框”。
宝玉和黛玉在我眼中更像是“现代人”,他们两个不在封建的“框”里,共读《西厢》,互表情意,有着明快的喜怒哀乐,因而他们“不俗”,人要有“不俗”,才会有个性与发展,生活要有“不俗”,才能推成出新。
如今这个时代,封建的“框”没有了,其他的各种“框”又出现了,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膨胀,有了形形色色的“套路”,照搬的文字桥段叫套路,翻拍的各种视频叫套路,形形色色的营销方式亦是套路,连摔倒的老人都成了套路,以至于我们的生活里没了新鲜感、没了惊喜,甚至于没了同情心,这些都成了“框”,框住了我们的思维,即使偶尔有些改动的,又觉得并不新颖,仍旧是换汤不换药。学生的作文就是典型,说是照搬照抄也并非,说是真情实感也不是,总是抄与写的夹杂,若说这是起步,那还情有可原,若说这是学了十几年的成果,着实讲不过去,学习亦被“框”住了。
但是“框”也并非不好,条框能让我们提高效率、整理生活,就看到底我们是被束缚在“框”里了还是可以自由出入。
很多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很多的发展都是把借鉴做开端。我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就是临摹,渐渐地开始在临摹中改动,再渐渐地便想跳出别人的风格去创作。铺展开来想想,有太多类似这样的过程了,从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自主创新,这是一个跳出条框的过程。从“蛟龙号”的模仿到“奋斗者号”的掌握核心技术;一步步让“嫦娥”成功地登临了“广寒宫”;从“北斗”到“九章”,这都是沾满苦涩后的回甘。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的中国了,中国也跳出了“框”,成了自主的中国。
所以即使我们还在框里,也应该思考怎么去看看框外的世界,跳出框子,会柳暗花明,深山藏古寺,未见古寺便已觉山烟缥缈、罄音传耳,这便是“沁芳”的意蕴,想得此意蕴,需跳出亭、水、寺庙的束缚,才得意境,这就是中国古诗的美。且又想到诗庄词媚,宋词得了独有灵动,成就了一代之文学,宋词便又是跳出了唐诗的“框”。
当然,跳出框子是需要勇气的,王安石冷对千夫指才有了极力改革的决心,还要承受失败的剧痛,宝玉不愿意成为“禄蠹”,然后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各种科研的独创成果需要历经多少年多少人的不断失败与爬起,而我们要走出套路成就自己,更需要一番思想的解放与打磨,愿能有自我,有批判,得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