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訣》258頁記:“自凈其實我意,是諸佛教,佛教與佛有區別,佛是壹種凝聚力,佛法無邊。佛是壹種學問。看彌勒佛也不錯,善哉復善哉,無顧亦無災,肚大能容,物囊寬不聚財,凡塵紅滾滾,智網暗恢恢,笑看人間事,眼唇都不開。明人無須言,迷人說不明,言詞少則貴,壹笑天下平。以靜制動,動則壹無是處,處處無事處處事。心靈物也,心性不異,即性即心,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高深莫測。天上的鳥,水裏的魚,高可射,低可釣,萬丈深淵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量量同字不同音也不同義。量(糧)是妳跟它走,量(亮)是它跟妳走。”
“三家”學說各有優點,自問自知,歸於何家。
道家講的是處世,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所以才‘無為而不為。
佛家講的'是出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此才要證菩提道。
儒家講的是入世,規即是矩,矩即是規,做人入世要懂規規,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壹,大約東漢時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印度人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入寂滅、斷盡壹切煩惱。
佛語書經傳世間,只為渡化有緣人。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度人度己。意思是不光要自己修成正果(得度),也要幫助他人修成正果。至於“度化有緣人”,這也是佛教度化他人的態度,不接受、反感抵制佛法的人,要麽機緣不成熟,要麽就是無緣,很難度化;反之,接受佛教、願與佛教接觸之人,很容易度化,即為“有緣人”。
好了,請化有緣人吧。
請字不適用,化有緣人。
緣可以請來嗎?
福田可知何意?
春天播下壹顆種子
夏天的耕耘,
秋天的豐收,
冬天的收藏,
因果法則,
不離天道自然。
道理都懂,只問自己願意選擇什麽道。
金錢很重要,但金錢僅僅是為人所用,工作再辛勞不過只是為了生活,平常心吧。
想壹下《化有緣人》便想如何化之(渡化)日子不過是有好有壞,平常心對待吧壹切都會好起來,不以物之喜,不以己之悲,人生不正是壹個睡夢中之人,醒來便醒來,入夢便入夢,旁人不能幹涉。我不能叫醒任何想著春秋大夢的人。但希望您能明白慢慢來吧。果實需要時間以成熟。
祝願您有壹個美好的生活。
真正的佛學告訴妳不要迷信,壹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生命的主宰還是自己,是自己的前因後果的因果報應。
記得美國有壹星蔔預言家曾經說過:“我們每壹個人死後必上天堂。”
有壹人不解問道:“為什麽?”
預言家說:“難道我們所在之地不是地獄?”
明白便是覺者。
六道輪回原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後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羅門教稱為外道。所謂生死輪回是說“舍此蘊已復趣他蘊”。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此業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六道是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佛陀釋迦牟尼尊者,概括世間壹切有情眾生,歸為六大種類,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即是“六道”。
關於六道輪回的道理,在釋典中,以十二因緣說得最為明白;壹切眾生,實是本來清凈,由於過去壹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
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
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
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
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壹切憂愁悲傷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
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裏會有行為造業?
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
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
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
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
沒有感受便沒有愛?
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
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
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
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
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顛倒,壹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
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壹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如是我聞即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凈,堪為佛門法器。”
銘記在心,因果不空,但行好事,莫再執著。
妃子笑閑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