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在9月28天的学习中,首先捋清历史发展脉搏,弄清朝代更迭过程;其次重温重大历史事件、探寻历史故事。
进入陪伴营按营规制定了学习计划,今天是执行计划的第二天。捋清历史发展脉搏。
——————————————————
从历史的长河中追踪溯源,华夏子孙的源头主要是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元谋人
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几件经过手工打制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约170万年前人类的遗骨和遗物。
按考古学的约定俗成,以首次发现的地点为该人类命名,故命名为元谋人。
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斐文中先生,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经科学鉴定,这是大约70万年前至20万年前古人类生存的地方,故称北京人。
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了6个古人类头盖骨和40多个男女老少的肢体骨格化石、牙齿化石以及尽10万件有着人工打磨痕迹的石器。
为了生存,北京人从制作工具开始。将山坡河滩中捡到的坚硬石料打磨成带有一定型状的锋利器具,把粗壮的树枝加工成木棒,用这些器具采集天然食物、与野兽博斗、加工猎物。
另外,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还发现了保存的天然火种。说明那时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控制和使用火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从生食猎物到食用熟食,改善了古人类的体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随着时光的流逝,到了大约18000年前,在北京人遗址山顶洞穴中发现了与现代人模样十分接近的古人类,人们给他命名为北京“山顶洞人”。研究发现他们不仅可以打制石器、人工取火,还掌握了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
为了抵御野兽的攻击,他们十几个或几十个人聚群而居,共同劳动,分享采集和狩猎来的食物,过着群居生活。
河姆渡氏族
古人类随着群居生活的相对稳定,以血缘关系结成了相对固定的小群体,逐渐形成了氏族的雏形。
距今大约7000年前生活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如今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的古人类,被称为河姆渡氏族。
由于生活在多水潮湿的长江下游地区,为住的地方通风防潮,他们在木桩上搭建房屋,挖浅水井以便饮用。用磨制的石器、骨耜(si,读四声)木耜耕田种水稻;用黑色陶器储物、饲养牲畜;使用纺轮搓捻麻线,缝制衣物。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稻谷,在陶器的残片中刻有稻穗,说明我国是最早人工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氏族
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附近的古人类是为半坡氏族。
半坡氏族居住地,村落布局整齐,大部分房屋为半地穴式,屋内有用于烧饭、取暖的火塘。与河姆氏人一样,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谷栗、蔬菜、麻等农作物,用兽骨作箭头、鱼叉、鱼钩等捕鱼狩猎;饲养家畜;用麻编织麻质品;烧制型状各异的美丽彩陶。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着一些符号,至今无人解读,远古人是怎样交流的,已成为“历史之谜”。
炎帝和黃帝
斗转星移,又过了四五千年,两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日益发展壮大,部落之间为争夺猎物发生打斗是常有的事。
传说炎帝和黄帝分别是黄河流域两部落的首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部族首领,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绝技。
炎帝有“神农氏”之称。他制作耒耜,教人种谷粟,制陶器;懂医术,尝百草。后在《神农百草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意思是说:神农为了替民众治病,亲自了解各类草药的特性,在一日之内遇到七十二种(应该是虚数)毒物,后来无意间得到了茶叶,神农吃了之后,解除了身上的毒性。
黄帝带领部落族人种五谷、养牛马、造舟车、筑房屋、挖水井、制衣裳,更主要的是让人创造文字。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假以时日,黄帝所在部落日益强大。
当东方的蚩尤部落与炎帝打仗时,炎帝战败后求助黄帝,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两部联手后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归顺黄帝称臣,黄帝成为炎黄联盟首领。后联盟发展壮大,形成后来的华夏族。
曾经的炎黄二帝被后人尊称为华夏之祖,这也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自此华夏民族在黄帝的统领下,逐步走向了繁荣稳定。相传黄帝以后通过“禅让制”,(一种经各部落首领认可,推举出联盟首领的继承人的选举制度。)依次由尧、舜、禹继位。
尧舜禹
尧、舜、禹这三位帝君,据史书记载都是贤明之君。尧帝勤俭而仁慈;舜帝贤明而孝顺;禹帝治国有方,特别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深入人心,被人们广为赞扬。
尧舜禹时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贫富差距渐渐显露,部落首领转变为贵族,直至公元前21世纪,华夏民族与原始社会告别,国家的概念正在崛起,中华古代文明将翻开新的一章。
注: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北京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s://img.haomeiwen.com/i27264370/fb03c3d061a6c5b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