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会让人失望?
最近有一个说法比较流行,就是对朋友圈的失望,比如无论怎么删除,“朋友圈里面还是有公知和愚蠢的人,同学、朋友甚至是自己的亲戚,都太让人失望”。
如果稍加琢磨的话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很可笑,因为朋友都是自己挑的,又不是朋友圈包办介绍强行交往的,这只能说明两点:一是你交友不慎,二是你对自己结交的朋友很失望。
关朋友圈什么事啊?但不得不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可能有两个原因:
互联网上暴露的人格比现实交往中要充分很多。我曾经不止一次听人说,同学四年不如微信群里聊半个小时。“不如”后面也许是惊讶,也许是“失望”。当然,失望的说法也很搞笑,你为什么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更重要的是,随着关注的持续,你对于朋友的信息、价值观、审美趣味越来越熟悉,基本上没有新鲜感了,进入一种认知上的不应期,怎么能不失望呢?
我以前曾经在一家报社工作,从我进入报社那一天起,读者来信基本就是一个腔调:报纸越来越不好看了。从来没有一个读者说报纸越来越好看了,作为一名编辑,我的心都碎了。然后,报纸的发行量一直涨,一直涨…
后来我去了一家网站,从我入职的第一天起,用户就说:网站越来越不好看了。从来没有一个用户说网站内容越来越好看了,我的心又碎了。然后,网站的访问量一直涨,一直涨…
后来我想,这些人觉得报纸或者网站内容越来越不好看,其实报纸或者网站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人们对报纸和网站上曾经让人感到新奇的信息、价值观、审美趣味,越来越习以为常,所以失望了。
这时候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拓展新的朋友、新的世界。
可是拓展需要能力。拓展能力和需求永远是不匹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匹配会越来越明显。到一定阶段,人就只剩下需求,没有任何能力了,就会得更年期综合征。
再后来,连需求也没有了,人就死了。所以说起失望,不如说是对自己能力与需求不匹配的失望。夜深人静时内心真正涌起的其实就是这种失望,然后第二天起来,还是得通过对别人的失望活下去。也许用对别人的失望支持起来的优越感,才是我们活下去的根本动力。
拓展新的、双向度的朋友是很难的,而单向度地关注一些新的信息源倒是相对容易一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博不会被朋友圈消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