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康复需要培养的个人思维
1
好多焦虑症患者苦恼于症状的反复和状态的时好时坏。“刚才还好好的!刚吃没几口饭就觉得又不行了!”,“我怎么还不好?为什么又开始反复?”,“好难受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断经历症状的反复,是焦虑症恢复的一个特点。康复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好的。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点击阅读《认知行为疗法之日记法》)跟大家提及过“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哇!”这个现象。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针对遥遥无期的康复和反复出现的症状困扰,我们该培养怎样的思维才能早日脱离苦海。
2
“我怎么还不好?”“我为什么又反复了?”......当你在心里不断重复这些话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对自己表达“ 我应该快点好!”“我的症状应该不反复才对啊!”“我应该强大!”......这样的潜台词。事实上,你越这样想就越焦灼。
“我应该”是许多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惯性如果不主动觉察、进行调整,会一直跟随着你,延缓你的康复进程。
每一次“我应该”背后,都有两个小孩在对抗。一个是严格的“理性小孩”,一个是情绪化的“感性小孩”。
“理性小孩”的逻辑是,只要你能达到某个标准,你才是合格的。在那之前,你都不值得开心。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不断对自己心生厌恶、自我攻击。
我在心灵成长的体验中,以及陪伴、支持其他焦友们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焦虑症这个群体大多数人都是“我应该”思维的受害者。
3
放下过度的理性,不再说“我应该......”;拥抱感性,对自己说“我需要......”。
当我们懊恼“我本应该做好”的时候,潜意识里真实的需要也许是“我想休息”。如果我碰巧戳中了你的痛处,下面的小练习也许会帮到你。
当你再开启“我应该”模式考虑问题时,请你:
首先做几次深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然后喂喂张开嘴慢慢吐气,反复几次直到你平静下来。
然后,把刚才的“我应该”模式换成“我需要”。比如当你在心里想“症状怎么又反复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好?”的时候,试着换成“我需要......”这个句式改写。在这些烦人的牢骚和抱怨的背后,你的需要和渴望是什么呢?很可能是“我需要安慰”“我需要鼓励”或者“我需要被理解”。
接着,如果可以,请你继续运用联想,将“安慰”、“鼓励”和“理解”这些你想到的抽象词语赋予更为具体的感觉,然后尽量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切实际的需要除外哈~~)。比如,当我想象“安慰”这个词时,我会想起来某个女性朋友温柔的声音,然后我可能真的找个时间去联系她,和她说说话。有个朋友告诉我,当她去想象“安慰”这个词时,她想到的是一个颜色诱人的苹果,然后她就去真的吃了一个苹果,后来就开心起来了。
这是一个发掘内心真实需要的过程。也许你并不能一下子抓住自己的需要,但是只要顺着这个思路,你迟早会遇见那个“感性的小孩”,你会知道他渴望的是什么。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合情合理的,我们需要分辨。不过,从过度理性到拾起久违的感性,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跨越了,不是吗?
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顾得很舒服,焦虑症这只虚张声势的妖猫也就对你奈何不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