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绪伴着唐诗飞

思绪伴着唐诗飞

作者: N年以后_c040 | 来源:发表于2021-11-29 00:15 被阅读0次

    这两天周末,在成都的宾馆里,偶然间看了央视的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感觉很值得推荐。在播放的五集里,诗人西川第一个出场,领衔解读杜甫的“江湖”,学者郦波走近王维的“长安”,杨雨则远赴岑参的“边塞”,作家韩松落和书家鲁大东不太为人所知,两个人分别尝试探寻了李白的“仙山”,以及孟浩然的“故人”。

    跟着唐诗去旅行,绕不开的是长安,诗人多数曾经是期待来长安谋求功名的,无奈京城米贵,皇亲国戚,天子脚下,诗文常常只为装点,诗人们在长安能够得到满足和慰藉也许是有限的。赐金还山已经是最好的待遇,仕途失意,寄情山水则或许是诗人们更适合的归宿。轻杖芒鞋,匹马凉州的艰苦条件下,唐代诗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超越了今天高铁时代的许多文人。千多年前诗人所到的名山大川,崎岖沟壑,无论孟浩然之雁荡,还是岑参到边疆,今人大多只能感叹:诗若沧海未曾读,路也跋涉不过万一。

    自古文章憎命达,富贵的诗人也有,失意悲号、呐喊超然的作品却似乎更得人心而更能流传千古。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青年李白豪情万丈,仗剑出川,暮年的杜甫却拖家带口,由陇入蜀。西川说,杜甫草堂赋予了成都这座城市以灵魂。客居成都的四年,是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中难得的安逸时光。虽然是茅屋几间,娇儿把薄被子都蹬裂了口,却也有在春夜喜雨,兴致盎然的时候,成都算是接纳了疲惫的诗人,诗人也光照了锦城千年。

    虽然也是诗人的粉丝,但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时刻警惕自己,不可以文人为生存的标杆。2010年春节刚过,受发展不错的刘同学邀请,第一次来成都,租住的办事处就在草堂附近,于是乎赋诗一首:“乐天故里寻梦人,草堂侧畔暂驻身。千里相邀刘太守,人生路上多变频”。人的经历,往往是不由自主的多重的变奏。公司产品是变频器,刘同学是年完成销售额过亿的西南区域总监,可算做公司派驻的重要的封疆太守。

    十年来,我一直还在磕磕绊绊的做着变频器的销售,没有一点商道中的狼道,偶尔走神就会掉入天真文人的藩篱,刘太守则早已鸣金挂靴,结庐读书去了。他的人到中年的毅然的抉择和变线,很多人不理解。作为最熟悉的儿时的伙伴,一起在渭北的田野里奔跑,他短暂在西安借读时一起为国家大事闲聊争执,一起在上海他的木制阁楼的大学宿舍听郑智化,后来一起在成都,一起在北京------,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男人间的友谊似乎要更深刻,今天人们除了利益,似乎很少有特别纯粹的、无私的管鲍之交。常常也思考,怎样去认识,怎样去解读,怎样去延续人与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心灵深处的那种默契和无声的关照。我如今还在熙攘之中裹足前行,每次来成都,虽都是为了项目,回顾十年前草堂附近暂住的半年,也会不免生发一些感慨。

    今日看电视里孟浩然到雁荡山,也想起1999年的5月,自己一人在火车上站了快20个小时,从陕西辗转杭州温州,到乐清雁荡山下的一所学校任教。学校四面环山,初夏时节,天气多变,在一个陌生的,完全不同于西北的环境里,多少有些怅然,那时候手机时代即将到来,写信沟通即将成为往事。“雾霭深沉灯阑珊,依窗听雨人不眠。欲笺心事不得语,忽思何事到江南!”,在二楼的宿舍里,在备课本上写下这几句话。忽然想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选择了这样一种人生,或者也许,人生多半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陕西富平的老杨老师……,实际也很年轻,应该是渭南师专中文系第一拨远赴东南的毕业生。他早两年到这所学校。读书时候很苦,只记得他好像说过中学时代还打过一段烧饼补贴学费。包饺子擀皮调馅也很擅长。周末就去爬山,橘子收获的季节,大兜小兜摘的满满的。20年前的温州乐清一带街头,遇到老陕口音的,都会热烈的上前搭话,老乡们隔段时间,都欣然乐意在他乡小聚。20年后,日子都好过了,老乡之间却不再像之前那样稀罕。和老杨同事有一两年的光景,后来到乐清,也是常来常往,那年暑假,我回陕西,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一场突发的意外,让杨老师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生嘎然而止,匆匆画上了句号。离开家乡是充满憧憬的青年,归来却是一抔无言的黄土。老乡们一起去送别时,都流了泪。那会在老王校长带领下,老师们都是年轻人,带着学生,秋游雁荡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和老杨一起扛着厨娘家的小孩,一起靠在大石头上打着手势的照片还在,忽然间却已是20年前。

    孟浩然走的似乎比李白还要远,兰亭,建德江,宁波,雁荡山……,当年爬雁荡山,没有注意到石刻上的文字,也没有注意到有多少诗人,多少秦人来过雁荡,杨老师是读中文的,应该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足迹,但是,又有几个平凡的人生会被留意,杨老师不在了,王校长不在了,春眠不觉晓,忽然到中年。离去的是一缕记忆,活着的人却也没有踏出几道足迹。

    从蒲城到雁荡山所属的乐清,再到今天的成都,还有一个颇具故事的才女黎特。黎特是她无可避免的沉迷于诗歌期间所起的笔名。最初同样是到乐清做了几年语文老师,后来做生意遇到困难,几番周折,儿子已经大学毕业,自己也终于在成都安定了下来。成都是治愈的,疗伤的绝好去处。感情的故事,创业的故事自己珍藏着好了,也许有一天能演化为一部小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川到访了白夜诗社,据说成都的诗人群体有数千人之多。黎特重拾爱好,练笔不辍,前日微信里说她的作品被什么宿晚诗会选中了。她参加了有个叫巫昂------据说是赴美学习过写作的海归老师办的写作营,虽然不太明白中文写作要去美国学习的意义,但是经过训练的诗歌好像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袍,少了些渭河平原的泥土气息。毕竟时光荏苒,曾经在古奉先有着痛苦记忆的伟大诗人,朱门酒肉臭这样痛苦万状之下的深刻呼号的景象,也许不会再出现了。

    杜甫草堂已是成都靓丽的名片,李白虽然离川远去,成都人却在一千多年前偶然间幸运的收藏了杜甫,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爱戴呵护。而在秦岭一侧的长安,也有一群有了些年纪的老诗人,为了杜甫,为了王维,为了找回大唐盛世的诗文道统,累年奔走。郦波教授说起之前在西安恢复长安的号召签名里,他是学者里第一个签字的:因为长安代表着汉唐强音,代表着中国精神!秦中自古帝王州,只是长安的气象是雄浑的,也是粗粝的,缺少吴侬软语,也非温柔蜀乡,大唐功名富贵的欢场,却未必是诗人们的温存港湾。如今的长安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也有不少存在,但是似乎更多的是以诗文为执念,为挣扎,而不是视为风花雪月的点缀,或者陶冶性情的香风。杜甫在长安终于建成的纪念馆,开幕式多少有些落寞,而郦波和蓝田退休的中学老师,在辋川的古道上,所追寻到的王维的印记,也只是一颗默然无言的千年银杏而已。

    这次疫情紧张的间隙,再次到成都,项目的结果还不得而知,因为一档唐诗的节目,因为诗人的流离想到几个流离的平凡的秦人,而引发的感慨,却无法自抑。

    今天的物质丰盈了,生命的色彩却太过单一。平淡的人生也需要追忆,一个月前,回到久别的华阴,在渭河岸上朝南远眺,西岳峻秀如黛,于是学步唐人,拙作抒怀:“太华宜多看,忽然霜染颜。青山永不老,归来非少年。”只是对照伟大诗人们在艰辛苦难中和虚无所做的持续不止的对抗,反思每一个未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而每一点平凡过客苏醒的努力,则也值得被留存。

    2021-11-28于成都蓉城饭店(原陕西会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绪伴着唐诗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jk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