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孟子》的著述颇多,但多为直译,不深入探究义理。有感于这部经典对陆九渊和王阳明两位先贤极其重要的点化,遂决定以自己浅薄的学识,为义理的倡明做铺路石般的尝试,以求更多国人唤起自己的良知良能。
为理解孟子思想的形成,了解那个时代,还有《孟子》首章那个“无如寡人之用心”的梁惠王、“吾不忍其觳觫”的齐宣王及各色人物,我们不妨先回到那个时代探究一番,然后再回到经典的研读。
1
惠王魏䓨(yīng)继位之初,魏国毫无疑问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后来一匡天下的秦国还未经商鞅变法的洗礼脱胎换骨,被魏国摁在洛水西不得东进,楚国威猛不再,赵国还未胡服骑射,齐国的大鸟还未振翅长鸣。
创业艰难,能活下来,继而崭露头角,还能在春秋战国大浪淘沙的数百年兼并战争中至今,为魏国奠定基础的一代代魏人不易。
魏人是姬姓魏氏,乃周文王姬昌庶子姬高传下来的一脉。姬高曾随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破殷都后和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等一起护送武王入城登基称王,位居三公之一的太史,地位尊崇。被封于毕地,建立毕国,以封地之名而易姓,被称为毕公高。
毕国后来为西戎所灭,毕公的子孙均散佚为庶人。及至春秋时,毕公的后人里出了一个叫毕万的,勇武异常,做了晋国一代雄主晋献公姬诡诸的车右。
那时还没有骑兵,更没有马镫,在战争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战车,战车的单位乘是衡量国力的标尺。一乘兵车由四匹马驱动,车上甲士三人,都是贵族子弟,居左的是车长,执弓,居中驾车的是御戎,车右执戈卫戍战车。此外还配有步卒72人,负责辎重的徒役25人,一乘的战斗编队共100人。
配图:《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第13页君王乘车上战场时居中指挥,左手边是御戎,右手是车右,打胜仗还好,打了败仗或冲散了队形,车右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除了做好贴身侍卫阻挡敌兵外,战车卡住时还要推车,君主的御戎和车右都是高级军官。
毕万随晋献公讨灭耿、霍、魏三国有功,获封魏邑,并被任为大夫,魏人始入晋国政坛。
2
由于晋献公的为政举措对晋国乃至后世格局影响甚大,此处稍作赘述。
献公一脉本是晋国公室中的小宗,在宗法制的周朝不具备承袭晋侯爵位的特权。本来大宗小宗之间还算相安无事,但自从献公的太爷爷被封到比都城翼还大的曲沃后,使得小宗有了谋逆的资本,便开始与大宗性命相搏,开启了一段近七十年的内战。待到献公父亲武公时,终于分出胜负讨灭大宗,并且贿赂周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合法地位,是为曲沃代翼。
代翼后的第二年武公薨了,献公继位。让人头大的是,太爷爷和爷爷留下的旁支在内战中开花结果,成了一堵压得献公喘不过气的高墙。前有车后有辙,异姓贼子就算有实力言废立,但周礼却不容其行篡国之举,否则天下可群起而攻之,同姓宗族倒是随时可以取我代之。另外,献公志在开疆外拓,这必要上下同欲才能成就,宗族却缚手缚脚,于是献公摒弃了以往同宗势力相互倚仗的权力结构,用八年时间离间、铲除了宗族内的诸公子。之后又两次借道虞国,灭了收容逃亡公子制造事端的虢国,彻底肃清了公室。
宗族历来是宗主的蕃屏,血浓于水,遇到危机时,天然和宗主有一致的对外倾向,是护卫主干的枝叶。扫除障碍,献公确实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他一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基本都是在翦灭公室后进行的。但这样一来,更具有进取意识的异姓大夫开始填补由此造成的权力真空,埋下了未来君权为外姓臣子架空的伏笔。
后来晋国内乱,太子申生被废自裁,公子重耳出走流亡。随公子出亡的徒众里有五贤臣,其中就有毕万的儿子魏犫,谥号武,也是以武勇著称,是流亡公子创业团队中的安保担当。重耳流亡19年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同生共死的魏犫获封大夫,袭魏邑,被后人视为魏氏的一世祖。
晋文公继位后的第5年,事关晋楚两国命运的城濮之战爆发。流亡19年,文公在国内的根基不牢,为了充分整合军政资源打赢战争,战前晋文公改原有的两军为上中下三军,中军为首,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共六人,由文公选定的卿大夫担任,中军将居首,这就是有名的晋国六卿制。
那时各国都是军政不分家,但晋国的六卿制是每个卿大夫在军政两头有不同的分工,并且诸卿相互制约,如掌管政事的最高长官执政卿,在军中要受到中军将节制,同样中军将在政事上要服从执政卿。
这是一次流亡团队和旧有贵族势力在军政领域的一次权力重构和资源渗透,也使政权的核心成员在军政领域分别得到相应的牵制,文公得以平衡国内的各股力量,将临战时的军政资源潜力最大和最优化。
由于历来军队都直接由君主将领,文公交出军权,此后又向贵族们让出了公田只以贡赋为继,因此这番变动有着较强的妥协意味,献公肃清公室的弊端显露了出来。
霸主表面的风光,背后几多辛酸难为外人所知。
六卿是世袭制,按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调换,位子一旦有空缺,下级就升格补缺,父死子继,儿子填补变动造成的新缺。此为惯例,国君还可破格提拔将佐,平衡君权与卿权间的力量对比。随着六卿的世袭,十余家异姓大族逐渐成为卿族,一代一代蚕食公权,公室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后话。
此番人事安排,魏武子未在六卿之列,虽然魏武子本人和诸子均为高级将领,但魏氏此时在诸多大族当中仍属末流。而且魏犨的政治素养远不如其军事能力,城濮大战前,居然因为私忿违抗晋文公的命令,纵火焚烧了文公流亡曹国时的恩人宅邸。文公何等凌厉,要杀魏犫严肃军纪,最后虽然惜才饶了他,但罢黜了他戎右之职。
3
魏犫有三子,承袭他爵位的是魏悼子,另外还有魏锜和魏颗,两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勇将,分别另立了吕氏和令狐氏两个小宗。魏颗击败秦国的偷袭留下结草报恩的美谈,魏锜在晋楚鄢陵之战中射伤楚共王眼睛后战死,极大地鼓舞了晋军在此战中的士气。
两位将军为魏族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他们在战场上的奋勇搏杀,魏族在晋国政坛获得了良好的人望积累。待到晋悼公姬周继位时,两位将军的儿子一跃为卿,魏锜之子魏相任下军佐,魏颗之子魏颉任新军将,诸卿里分别排名第六和第七(此时晋国是四军八卿),只是两人在位时间不长,魏相不到一年,魏颉三年多。
魏颉过世后,魏悼子的儿子魏绛被悼公从中军司马提拔到了新军佐,魏族大宗始入卿大夫行列。
和前代多以军功闻名不同,魏绛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和贡献。当时晋楚争夺中原霸权均显疲态,陈国新入盟,狄人送来礼物想要改善同晋国的关系,魏绛在一片反对声中建议悼公采取和戎政策,有理有据,悼公悦之,批准了他的方案。
其实这不容易,少数民族问题历来都是棘手难题,说不到一块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在周朝,伐戎历来就是政治正确,秦晋的领土就是伐戎拓宽的,数不清的家国恩怨在其中。但魏绛考虑的是安宁的北方边境和晋国亲善的姿态对中原诸国的示范效应。而且对戎用兵,楚国万一收拾陈国,晋国这个新老大必然分身乏术,小弟照顾不好,还霸个甚么业。
生灵有福,魏绛的政策取得了“戎狄和”的效果,不单是和戎,亲善的对象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还扩大到了狄人,晋国的北方边界从此三十年无战事。
除此之外,魏绛又提出一系列旨在增强国力的经济政策,使悼公得以专心谋取中原霸权,他也成为了悼公的股肱之臣。长逝次补,加上魏氏的政治积累,魏绛本人或子孙当上执政正卿只是早晚的事。
未完待续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