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研的网上报名前段时间刚结束,陆陆续续看到网上有各个学校报考人数的统计出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双非院校报考人数激增,甚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23最新报考数据统计1我们可以看一下,像下面这个昆明理工,原来的考研调剂大户儿,今年居然光报考就有1.4万人!
23最新报考数据统计2当然,像川大,苏大,郑大等等这些985、211、双一流的学校,报考人数依然很多,但是可以理解,考研和学生都会有名校心理,所以好学校的报考人数会一直很多,但双非院校报考人数达到前所未有水平,这绝对是一个非正常现象。
要知道,如果我们把考研的考生按学校等级来分,那会呈现一个金字塔的形状——985、211院校的考生,它可以理解为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考生,这部分考生的数量是固定的;那好,好学校的报考人数多,很明显会有很多双非院校的学生往上考,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换句话说,现在双非院校也有这么多的学生报考,是否代表有很大一部分985、211的学生开始“反向报考”了呢?
前段时间我们有看到公务员“反向报考”的现象,很多985、211级别高校的学生,开始报考区、县级单位的公务员岗位、甚至事业单位,所以在考研圈出现的这种现象,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即既考公之后,考研也开始出现了“反向报考”的现象,很多双非院校开始成为了各类考生报考的新宠。
考公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现在考研也变得这么卷了吗?
从考研人数上来看的确是的,要知道,如今每年500-600万人参加考研,相较于5-10年前翻了好多倍;另外,其实在几年前已经出现了这样类似的现象:
比如南工程的电气,因为其硕士点有与国家电网有合作,很多人便趋之若鹜;
再比如南工大的化学类,有国家级的实验室,使得这个双非院校逐渐成为了化学考生的热宠;
还有比如像经管类的考生,因为经管类热门院校分数极高,会另辟蹊径去报考理工类大学的经管硕士点;
……
种种这类现象无一不是“反向报考”的表现,但当下的情况似乎又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像西藏民族、湖南工商、江西农业等等这些其实在考研圈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为什么也开始有这么多人报考?同为“反向报考”,考生这样的报考方式是否是太消极了?
没办法,也许对于现在的考生来说,这样考研真的是无奈之选!疫情当下,对于未来前景的迷茫,令当代大学生变得唯唯诺诺起来,而这个时候,一次成功往往比任何情况来的都更重要。
不可否认,社会有一部分人存在着一定的逃避现实的想法,呆在学校,依然是家里可供吃供喝,不过如果我们结合考工来看,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又是一种“曲线自救”的形式:
就考公而言,现在有不少专业本科生的岗位越来越少,研究生的岗位反而越来越多;尤其公务员对于一些专业学生的报考失去有排异性的,比如,像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等,他的岗位就是比较多,而相对的,比如什么物流、小语种、护理等等,这些要么接地气,要么和基层的专业,就是跟公务员搭不上边。
所以考生看似消极的“反向报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并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消极,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公务员研究生岗位更多,待遇也更好的情况,有些同学虽然大学本科学校非常不错,可是专业却非常的糟糕,未来就业前景堪忧,考研换方向选择跨考,选择难度更低的学校,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卷是肯定的,但对于金字塔上层的那部分考生而言,对于现在这种卷的现象,可以说他们有对于未来生活非常积极的思考;同样的,对于金字塔靠下层部分的同学,对于个人未来生活的思考也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这是现在需要提醒他们非常注意的一点。
想跟大家说的一个未来会出现的非常普遍的现象:当985、211高校的学生开始在公务员岗位进入区、县级,甚至包括现在的很多乡、镇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也都是知名高校大学生,你会发现,所谓的高学历、高知识技能人才,现在已经越来越不是大城市发达地区的专利,这正在成为一种普遍意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学历的普遍性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进步了额,这就像淘金,它的本质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过滤掉渣子,淘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目前的难题可能是:
第一,对于小部分那群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而言,目前并不清楚如何爬的更高?所以很多在向下爬;不过,顶层的设计本身就是随着高度的增加,难度陡增的;
第二,就我们现当代绝大部分的普通大学生而言,你本身所处的高度就不高,你能跟风往下爬么?
考研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你得去跳出舒适圈,去为自己的未来谋求发展,你得想方设法进入到你喜欢的圈子中去,因此,你得有一定的名校情节,或者,别怕,抛开现学专业,去跨考,跨到你未来想从事的那个专业当中去。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的呀,学习哪有什么先来后到之分呢!总之,好好学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