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在一些痛苦中发现自己的某些信条崩塌,最好的方式不是在自己破碎的生活废墟中拼命往回抢夺,而是清理废墟,重建一个。”
最近2个月很纠结,因为无意间伤到了一个对我非常好的朋友,他很愤怒并开始疏离我。当我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不恰当之后一直在道歉,但他直到今天还是不太能接受。我们从亲近的朋友变得极其冷淡。由此,我也越发自责,心情特别低落。
直到最近,看到一篇题为《学会放弃不擅长的痛苦》的文章,才对如何处理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文中用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的发现,对痛苦进行了定义。痛苦有三个P:普遍性(Pervasiveness)、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和持久性(Permanence)是困扰我们,但同时提醒我们振作的关键——
第一个P对应的问题是一次痛苦会影响生活的全部。心理学上有个经典命题叫“疼痛的牙齿”,就像我们舔舐疼痛的牙齿一样,习惯于反复回忆、体验某一次挫折带给我们的痛苦,并希望在下一次舔这颗牙齿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没有那么痛了。但坏处是,我们怀着这种希望执着于一颗牙齿的疼痛,对于其他不痛的牙齿毫无知觉。专注的另一面恰恰是狭隘。
第二点在于,我们也会跟着否定自己的成就与能力。比如因为一次错误否定自己的特质:认为自己不聪明、没魅力、笨手笨脚。例如遇事倾向强烈自责的情况。但大部分的痛苦,事实上不来源于“我犯错了”,而是他人、外因导致的结果。比如你的朋友离开你、你的父母责备你不够进取,可能是他们并没有完全了解你的所为。错误可能来自他人,甚至无人犯错,但痛苦却让我们不得不接受惩罚。
第三点,也就是持久性,是痛苦最折磨人之处。停留在痛苦中的坏处将我们引向最坏的一面。我们自己阻止了可能性的发生,浪费了一些有风险却仍然宝贵的机会。我们无法上岸,并因此永远在苦海里漂泊。
在悲伤或痛苦来临时,我们经常在意的问题是:“如何重新投入工作,重新振作起来。”但从痛苦中走出的第一步往往是筛选那些自己不能面对的痛苦,认清这一点,以求生的名义舍弃它们。最后才是去听取教训、学习经验并且变成“更好的人”。很多人从痛苦发生的那一刻起,就躲避式地拥抱痛苦。因为害怕“结束痛苦”这种痛苦本身。
就如同我前段时间那样,非常不愿意去面对和相信,一个这么好的朋友要离我而去。所以,总是希望说服对方让双方的关系能够尽快恢复到他没有误会的时候。因此,所有动作都是指向我要有什么方式必须消除那个误会,在一遍遍执着,甚至把他也拉到那个时刻一起回味。
另外,其实这个误会的产生,原本是我们对彼此关系一些不同的理解,在误会发生之前我们相处得很愉快;应该说这是个无人犯错,理解不同的问题。可我却不断责备自己,越自责就越想挽回,越想挽回就越在翻那个对于大家来说都不好受的旧账;也就演变成了躲避式的拥抱痛苦,而不是结束痛苦。结果还是逼得大家都是回头看,一看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个时刻,都不开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我最该做的是基于现在的情况,另起炉灶。
舍不得也未必要舍,但也无需再强求对方的原谅,一定要把关系回到过去的样子。而是首先要放下让双方都倍感挫折的那些时刻,重新开始寻找新的方式相处。相较于我,他是心存芥蒂的,这不是由我能左右决定的,如果是朋友就更应该让他以他舒服的方式进行下去。所以,我想我会放弃那些“为何不能回到原来我们都觉得快乐的相处方式”这样自虐也是虐他的思路上,尊重他现在的选择和需要,不勉为其难。
或许,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清理好前一阵子的废墟,在未来重建关系,用双方都舒服的方式相处。又或许这一天已经不会到来了,那也没关系,我从中学会了如何更恰当地与人相处,顾及别人的感受。为此,我也将收获更好的关系,也会深深祝福他。
让自己回到事情刚发生的那一刻,那时候所有的失去、挫败都还没有变成漫长难忍的痛苦。回到那个原点,烧掉它;不为难自己和别人,继续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