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幼的孩子心中,害怕被抛弃是本能的恐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所以,夫妻不亲密的家庭,孩子会有隐隐的不安,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原始恐惧。只不过,这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常常被父母疏忽。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ca8f34a2b5c5ea2a.jpg)
这种恐惧如果持续多年,孩子在本该发展人格和能力的阶段就会错失良机,也许在以后的很多年都不敢或不会做自己。
这些不敢做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呢?
不敢按自己的意愿做选择
无论专业、工作还是恋爱对象,他们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决定,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讨好大人,以家长或者别的什么权威的标准为标准,却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我见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一对常年冷战的夫妻,他们的孩子上初中后在饭桌上从来不敢点菜,问他喜欢吃什么,永远是“随便”;有时候他妈非让他自己点一个,孩子会急得满头大汗。连点菜这样的选择都怕承担后果,长大后要面对的挑战岂不是太大了吗?
不敢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阶段过分地善解人意,其实是一种委曲求全,是对自己情绪的压抑。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我的真实情绪会让别人讨厌,会带来麻烦。”于是,他们渐渐失去了正常地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欠缺,在他们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就会更明显,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不可捉摸,喜怒无常;有的表现为对伴侣冷漠、生疏,导致家庭问题。
很难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这些孩子在学业功课上并不是很差,但无论是否达到家长和社会的一些世俗标准,比如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他们对人生的方向总是迷茫的。因为,他们的每一个重大选择都是在顺应家长或社会的要求,并未真正思考和参与过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的被动人生,何来意义和满足?
如果我们倾注极大心血所养育的孩子在他/她的一生中都没有机会做自己,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乐趣,身为母亲,一定会感到很难过吧?
如果我们知道,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夫妻关系的亲密,是鼓励孩子“放心做自己”的催化剂,那我们还会对不冷不热的夫妻关系听之任之吗?
很多夫妻,虽不是特别恩爱的伴侣,但也绝不是毫无感情基础的,只不过夫妻双方在婚后很多年里,一直为他们以为重要的事情忙忙碌碌,疏忽了婚姻里真正重要的事情:经营好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b673843c56d24f0b.jpg)
当我们明白,夫妻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就会在忙着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课班的同时,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和自己的爱人建立更亲密、更和谐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