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作者: 1703熊佳欣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19:31 被阅读0次

      读了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放学后》感触颇深。1985年至1990年,东野圭吾以校园本格推理为主,偏重设迷解谜和逻辑推理。将背景放置在校园中,刻画师生和同窗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东野圭吾被评为“作家中的作家”。东野圭吾以最简单质朴的语言不断诉说人性的隐恶与自赎,是其作品最迷人且匠心独具的部分。凭着超强的情节和超强的人气,将万千读者聚集在图书周围。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小说中死了两名男教师,但都是一人所为,是一名女学生。女学生心生恨意的原因是两名男教师偷看到了女学生不堪的画面,并且两位男教师在这叫事以后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她。草长莺飞的青春,忽如琉璃般生生粉碎。女学生在乎的事物被破坏,起初是想自杀但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复仇,恨意也就开始萌发。而妻子和“我”表面上关系挺和平,甚至有点相见如宾,但实则妻子早已对“我”恨之入骨,最终和她的小情人置“我”于死地,究竟是有什么深仇大恨要出轨甚至加害丈夫呢?就是因为“我”不愿意承担父亲这个角色,而导致妻子伤心欲绝。当自己认为美好并且很重视的东西受到侵犯时,很多人都会失去最低的道德底线。小说中“我”的妻子和那位女学生都做了违法的事,但“我”和那两位男教师又何尝不是做触碰道德底线的事呢?“我”不想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角色,便要求妻子打胎,就这样让一个没出生的孩子失去了选择权。而那两位男教师偷窥女学生也是不正当的行为。人固然不能做违法的事,不论是什么身份都不例外,不论是什么深仇大恨也不例外。

      事实不一定就是我们见到的,也不一定是我们所读预想到的,杀人犯的行为不是我们能理解到的,人心也是复杂且黑暗的。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实则暗藏真相。在故事的背后看似纯洁的人实则内心黑暗,主人公看似是杀人犯主要目标实则只是一个引子,老婆看似忠贞爱戴主人公,在故事最后实则是伤害主人公的罪人,在故事中看似亲近纯正的人实则为杀人犯。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qz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