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后人留下了一面镜子。他在《史记》中曾多次提到他的名节观,对那些为了成就好名声,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存,韬光养晦,不断进取,终有所成的人充满敬意,并不惜笔墨、热情讴歌。
虞卿是个才子,穿着草鞋、头戴大檐斗笠游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所以史称其“虞卿’。他的功业不必多说,他为救朋友魏齐,明知于事无补,仍然撂下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一起逃亡,留下千古佳话。司马迁在肯定其功业、为人的同时,尤其对他身处困境、发愤著书一节称颂不已——
“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虞卿不忍心魏齐被杀死,最终与他一道困在大梁(魏国首都),凡夫俗子尚知道这样做不行,何况贤能的人呢?然而虞卿如果不是被逼到困窘的地步,也不能著书立说,让后世看到他的才华。
虞卿没有救下朋友魏齐,自己却因此陷入穷困之地。但是他却矢志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写成《节义》《称号》《揣摩》《谋政》等八篇,名为《虞氏春秋》,刺讥国家得失,推动历史发展,人们因此永远的记住了他的名字。
范睢早年经历了苦难,受尽了侮辱,差点被人打死,扔在厕所之中。蔡泽游说大小诸侯无数,吃尽了“闭门羹”。二人最后都成为秦国的相,建功立业,尽洗前辱,名显后世。
司马迁说——
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如果两人一帆风顺,那么,他们还能激发斗志,成就那样的功业吗?
诚然,每个人的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有可能遇到坎坷泥泞。但是,应该看到“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失之东隅,收之桑隅。逆境往往使人冷静,冷静地思考人生,思考过去的得失、成败、荣辱,吃一堑长一智;逆境往往能让人奋发,物极必反,在人生的谷底起步向山顶攀登,每走一步都是新的高度,都会见到新的风景。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退而反思,静而修身,动以养能,勇敢地选择站起来、大步朝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