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Day36

《道德经》-Day36

作者: 君子重威 | 来源:发表于2022-09-05 11:07 被阅读0次

    36.儒家崇尚的「礼」为何意味着乱世将出现?

    引言:

    这一章是《德经》篇的开头,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与第一章的“道可道”可谓“玄”的不分上下,但在韩鹏杰老师的解读下,你将清晰的明了“德”为何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上德”又为何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从而解开《德经》篇的“玄妙之门”。

    原文:(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河上公本作: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知识要点:

    1、「德经」如何得名;

    2、怎么理解最有品德的人反而是无所作为的人?

    3、「德」、「仁」、「义」、「礼」的层次如何区分?

    4、儒家崇尚的「礼」为何意味着乱世将出现?

    5、老子对「预言家」的评价;

    注释:

    德: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之一,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外在表现。

    攘:撩起,挽起。

    扔:用强力拽牵的意思。

    薄:缺乏、衰薄。

    前识: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华:虚华、浮华的意思。

    大丈夫:喻指真正得“道”的人。

    译文:

    真正得“德”是顺应自然,不在于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真正有“德”;虚假的“德”表现为拘泥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是不离失“德”,而实际上是没有“德”。上乘之德顺其自然,并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乘之德有所作为,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乘之仁虽有所作为,但并不有意识表现他的“仁”,上乘之义有所作为,并且有意识地表现他的“义”。上乘之礼有所作为,但当他得不到响应时,就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来强迫人们服从。所以丧失了“道”后才产生“德”,丧失了“德”后才产生“仁”,丧失了“仁”后才产生“义”,丧失了“义”后才产生“礼”。所谓的“礼”,乃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也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追求内容的朴实而力戒形式上的虚华。所以要摈弃浇薄浮华的“礼”而采取敦厚朴实的“道”和“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Day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bv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