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学校之外,陈果的讲课片段、金句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上,连央视《开讲啦》栏目也邀请她做演讲嘉宾;在学校里头,陈果的课获得热情追捧,以至复旦的学生曾这样说,“陈果老师的课比双十一还要难抢。”
至今,我们仍然能够隔三差五地在某个网页的角落里看到这样的标题:《复旦女教授陈果: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复旦女神陈果:真正成熟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陈果又火了,她好像一提笔,就写下了最理性的爱情》……
原因无它,在自媒体时代,陈果那些片段式的内容产出被情感类公号奉为圭臬,成了吸引流量百试不爽的招牌。
但是,时代的情绪变化莫测,楼起楼塌转瞬之间。
复读女教授陈果突然,鸡汤文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们不再活在絮絮叨叨的情感文章里,陈果的人设也随之变得微妙,她被推到了另一个令她本人都尴尬的位置上——象征着鸡汤的力量,象征着对理智的反叛。
进入2019年以来,这个速度明显加剧。网上不时冒出陈果价值观的质疑者乃至攻击者,有人说她的讲课空洞无物,有人说她的走红暴露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精神匮乏的问题,甚至有人将她和于丹、咪蒙并列称为“这个时代的三碗毒鸡汤”或“三毒女”,认为她的思想在毒害青年,“等待她的只会是一只臭鞋”,呼吁复旦学生像当年北大学生对待于丹那样,将陈果哄下讲台。
这不由让人想到,当年,苏格拉底也正是因“腐蚀青年思想”之罪名被判处死刑,而他做的也不过是天天游荡在雅典城邦的广场上拉着身边的人谈美德、谈勇气、谈虔诚、谈民主……2000多年过去后,苏格拉底已被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说的那些“腐蚀青年”的鬼话已成为了现代西方哲学寻根溯源的宝藏。
而且,陈果的走红与于丹、咪蒙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她的走红是被动的,她没有像于丹那样直面公众、四处走穴,也没有像咪蒙那样不择手段地贩卖情绪。是流出的视频片段让这位复旦教授成为网红。除了她的学生,人们听到的也大多只是她的只言片语,只是一些能够引起共情的话,谈不上成体系的思想。
显然,以此来断定一个人是有失公允的。进一步讲,即使她的表达有机巧之处,思想也乏善可陈,但在思政课的讲台上,她依然是一股清流,为当下死气沉沉的学院派教学带来了生机。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思政课这类无关痛痒的公共课程,很多老师都是拿着课本和考勤表浑浑噩噩的上完的。
话说回来,当今社会,声名和影响力越来越与个人的质量、才能和成就无关,一夜爆红、一夜污名的人太多太多。任何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在网络上被迅速扩大,并最终获得错位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