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在欢声笑语的氛围中,你却总觉得自己是那个置身事外的人,自己是那个远远的旁观者?好像离群索居一般,好像那些终归不属于你。看着周围的朋友们聊的如此开心、投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酣畅淋漓,而你总是有份紧张和不自在,你很想融入,特别期待,却不知如何回应,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合适?
凡是在生活里有这种感觉的人,大概率的是很亲密的朋友不多,甚至是很少,和人不容易走进,看似关系很好,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却总觉得似隔着一层纸,总觉的有距离感,疏离感。
这类型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表面呆板,做事刻板,容易教条,说话直白,虽然有时候对,但不中听,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好呛人、噎人。总之外在呈现是办事不灵活,表情不丰富,相处起来索然无味,无趣。
之所以有这种交往模式,肯定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着确定的、直接的关系。
(一)说到成长环境,最早要追溯到婴儿期,有一个词必须跳脱出来,那就是依恋,它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年幼儿童的依恋可以确定个体内部工作的基本模式。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如何形成质量较高的依恋关系,有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
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以上黑体字都是取自于心理咨询师教科书)
以上三方面都能较好的被提供的孩子能够形成安全依恋型,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对照以上三个标准,我们大部分人不得不汗颜,好像我们都是那个或多或少被忽视长大的孩子,没被充分的情感交流过。即使是我们现在为人父母,做到以上三点,都是有点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何况我们的父母呢。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是刻意忽略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工作忙,只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或者家有二胎,有一个更需要关注的孩子,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在家庭中被忽视了。
(二)那什么是忽视呢?忽视就是给予很少的关注和尊重,或者是漠不关心,尤其是指因为粗心而没有提供相应的照料和看护。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那么那些被忽视的孩子在成人后会有哪些表现呢?
美国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她的作品《被忽视的孩子》中,总结了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带来的十大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1.反依赖:反依赖指的是一个人不需要其他人,或者更具体地说,恐惧依赖他人的倾向。反依赖的人大费周章的避免寻求帮助,不表现出也不想感觉到自己需要别人。他们拼尽全力不去依赖别人,即使自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被忽视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体验过情感依赖,独自长大。所以,长大后,哪怕与爱的人在一起,他也不会轻易依赖,因为,不习惯。
2、自我约束力差: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对实现自律的行为有巨大的困难。常常对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欲罢不能,如吃垃圾食品、超额开支和其他自我放纵。而相应的,他们也很难强迫自己做应该做而不愿做的事情,如做家务、任务、工作或锻炼。诚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有为此挣扎的时候,但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会挣扎的更持久也更强烈,往往成为一个终身的主题。
3、述情障碍:述情障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无法认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述情障碍在一个人身上最极端的表现是他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他人的情感。这些无法识别和表达的情感往往会混做一团,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曾被压抑的各种感觉无法再被压制,这个时候愤怒以不可控制的方式喷发出来。这种来势汹汹的愤怒,很可能伤到身边的人。
4.空虚感:很少有人因为空虚这种不适感而觉得是干扰他们生活的一种症状,它更像是一种一般不适感,一种时有时无,无法满足的缺失感。有些人能切身体验到胸腔中或肚子里感觉空落落的,其他人感觉它更像是一种麻木情绪。你可能有种泛泛的感觉,你缺失了其他人都有的东西,或者你是站在世界外面往里看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对劲,却难以名状。它让你感到于世隔绝,好像你本应该更加享受生活,却没有。
空虚感是慢性的,已经在生活中流淌渗透。很难想象是什么导致了一个人会有这样的感觉,答案就藏在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情感反馈中。
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养分 ,那么在成年后我们的弥补自身,否则你会觉得整天生活在虚无中。
5.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如果有人问你,你怎么描述自己呢?你会用什么形容词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描述是否准确呢?许多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自尊较低,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夸大自己的弱点,淡化自己的优势。还有就是对自我认知不准备。
“我是谁”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是谁,但是,这个问题在被忽略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从小我们通过父母的眼神确认自己的存在:是漂亮还是丑,是听话还是淘气,是擅长钢琴还是画画……这些问题,我们在父母的赞扬与批评、鼓励与责备中慢慢找到答案。而被忽略的孩子,因为缺乏与父母间的情感互动,无法通过父母的反馈认识自己,所以,他们的“自我认知”是缺失的。
长大以后,他们无法判断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样的工作,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生活。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导致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低,内心的空虚感无法填补,严重的,会导致抑郁。
6.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充满同情: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通常对人充满同情心,对自己却相当缺乏。经常非常容易原谅别人的弱点缺陷,人们发现他往往很好交谈,似乎乐于接纳又不随意评论,然而对待自己时,往往是相当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会因自己的某个弱点生自己的气,却很容易容忍别人有同样的缺点。
7.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当孩子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感觉是一种多余的负担,或干脆是错误的东西,他们经常会因为拥有感觉而感觉到内疚和羞愧。他们会开始努力隐藏自己的情感,甚至不再拥有感觉。作为成年人,他很可能不能容忍强烈的情感或干脆,什么情感都没有。会掩埋情绪,会很容易责备自己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生气、悲伤、紧张、沮丧甚至是快乐,我哪里不对劲?他会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8.对自己生气自责:如果你对什么感到深深地羞耻,而这恰巧是人与生俱来的情绪,你很难不对自己生气,羞耻,进一步发展的话,就会变成自我导向的愤怒。
9.感到自己有致命的缺陷:如果人们真的了解我,他们会不喜欢我。“致命缺陷”不是一个真正的缺陷,它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它是经历过情感忽视的成年人,扎根心底、深深埋藏的想法,这想法使他感觉与别人不同,与这世界疏远,不为人所接纳。这种让人心脏隐隐作痛的感觉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隐藏。致命缺陷是一个时间胶囊,装载着孩子们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的回声。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倾向于觉得,必须将真实的自我隐藏在他人的视线之外,因为如果让人太靠近自己,自己的缺点就会暴露,别人就会不喜欢我 ,就会讨厌我了。
10.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没有被情感滋润过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向他人投以情感上的关爱。自己没有体验过,享受过,得到过,也给不出。
读到本文章的朋友,也许已经为人父母,也许经历过情感忽视,当您了解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