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结构决定行为。有怎样的结构,结构内部就会出现怎样的行为。
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指任何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在与彼此及整体相关的情况下,每一部分是怎样运作的。举例来说,人体结构指的是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大脑、心脏、肺脏、血细胞、神经与肌肉等等,还有在彼此相关同时也与整个身体相关的情况下,各个部分是怎样运作的。
万物都有一个潜藏的统一性结构。某些结构是物理性的,像是桥梁、大楼、隧道与体育场;某些结构是非物理性的,像是小说情节、交响曲的形式、电影情节,或是诗的结构。不管是物理性或非物理性的,任何结构都是由相关的各个部分构成。当各个部分相互作用时,一个趋势就此形成,而这趋势是一种趋向于运动的特性。
结构决定行为
一旦某个结构形成了,能量就会沿着这个结构的最小阻力之路往下传递。换句话说,能量会沿着最容易的路线前进。
以进入一栋大楼来举例,当一个人进入大楼后,大楼的结构如何决定了人的行进路线。尽管在大楼里有好几种方式可以抵达想去的地方,但人的行动仍受制于大楼的结构。我们不能穿墙,只能沿着走廊前进;我们不能从窗户进房间,只能从门进入;我们也不能从某一楼跳到另一楼须,只能走楼梯或电梯。
相似的,人一生中的某些基本结构也会决定最小阻力之路。对人影响最深的结构由欲望、信念、假设、抱负与客观现实结合而成。这里提一下我上一篇文章 《关于清华学姐误会学弟性骚扰事件的一点想法》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基于学姐的角度,当时接触到的信息是,臀部有触碰感以及身后站着一个学弟,这时候她脑海中的判断是自己被猥亵了,之后的行为就是围绕“被猥亵的事实”展开,自动忽略其他情况的可能性。接触信息,结合已知经验,做出判断。学姐做出错误的判断根源在“已知经验”上,这个经验可能是“女人容易被侵犯”、“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之类。信息是完全真实的,经验就像滤镜一样,映射出不一样的判断。
这位学姐结合当时的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由长期以来的认知结构影响,不进行仔细思考,直接下意识就做出判断。我们大多数的行为也是通过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做出的。
我们可以通过结构获取什么?
通过结构我们可以进行结构化思考。通常,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都是想着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而结构化思考是,我要通过哪一种结构 ,我才能创造出我想要的成果?不少人都曾计划过改变自己,但往往只是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过后,自己的生活又与往常没有变化。这是因为生活中潜藏的结构并没有改变,改变不是靠解决问题,而是靠创造出新的结构。结构的改变也会让最小阻力之路随着改变,这样我们也才能够在生活中创造出我们认为重要的事物。
关于创造新结构
我读完这本书,目前还没有深入理解作者所说的创造。关于创造的认知,我目前是基于具体事件去理解的,这就像之前文章 《模板思维》描述一样,我解决问题时通过明确具体事件的模块结构,步骤化我的行为,从而沿着“最小阻力之路”完成这个问题。但作者的立意并不局限在具体事件上,而更多聚焦在人生整体框架上,关于这一点,我后续再进行分享。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