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ecb462b0005f1a6c.jpg)
内容简介:
音乐家和画家可能需要天赋才能成功,但作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的发生是无法遏制的,在你反应过来之前它就已经触动了你的心灵。本书将会教你们写这样的故事。
本书涵盖了包括手稿准备、时间管理、构思、文字见稿、思路畅通、向经纪人和出版商交稿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本书见解深刻,有助于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虑、担忧、障碍和恐慌。每天你只需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提高写作技艺。总而言之,本书切合实际,实用有效,容易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你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本写作手册。
作者简介:
杰里•克利弗是“作家阁楼”的创建者——这是过去20年里芝加哥最成功的独立作家工作室。克利弗曾在伊利诺伊大学和西北大学学习写作,并在西北大学教授小说写作10余年。他一直为Barnes & Noble以及《读者文摘》做专门讲座,并且开设了“即兴写小说”网上课程。克利弗在多家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并且是几本书的“影子写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他潜心研究创作的过程,找到使每个故事、每个作家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精彩书评:
壹:
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在年幼的时候都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只因“作家”一词的神圣和高度的难以攀登,而在今天,作家职业开始变得普遍,新生作家在不断出现,随着作家队伍的壮大,文学作品也变得寡味,读者认为半成品作品影响视觉,享受被打折的同时,作家也开始犯愁,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优秀作家呢?
在这个到处都是写手,人人都能出书的年代,成为作家变得不再困难,无论是否有天赋,专职写作的人都在增多,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这样一本书的出现是及时的。除了在讲述 结构组成和如何丰盈历练之外,更是透过改进前后的片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活力顿现。这些作品创作的理论指导一定会给初涉写作的人以莫大的帮助,也是很好的引导学生爱上写作的不错教材,在最后涉及到的营销推广方式,更是给想成为作家的写手们提供了成为作家的便捷之路。
此前,很多人包括以往的我都认为写作靠的就是天赋,而看过创意写作系列的《成为作家》之后则有了一种颠覆性的观念认同,因为只要方法正确,技巧得当。其实作家谁都能当,小说谁都能写。虚构小说的作者成品之所以不被读者认可,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书中所提示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自我写作能力的提升训练。如果将作品比作山峰的话,每个写作者都是爬山客,到达山顶的方式有很多,体力较好的(有写作天赋的)人可以,坐缆车(找写手代劳)的迅捷也可以,慢慢爬(坚持写作练习)的也可以,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文学殿堂的写作也是如此,但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后者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备的四步骤也很简单。
所不同的是,《成为作家》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作家的类型和突破的可能性,而这本《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攻略》则用更详尽的叙述方式,具体的告诉人们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在手把手的教,在以往我所学习到的教科书中,没有这样的教材,而在一些写作辅导书中,缺少如此具象的方法指导和跟踪练习。
在出书热的年代,作者出这样一本应景的书,对于没有写作天赋,但想成为作家的新人来说是不错的辅助读物。相比较写一本虚构小说,单纯从难度上来讲就低得多,素材也多得多,更会因为选题立意点的新颖定位,在避实就虚巧妙降低竞争力的同时,反而会收到良好的市场回馈效果,亦算聪明之举。
凭心而论的赞了很多之后,我只能说我喜欢,最后还是那句话,尽管这里说的方法很简单,但写作靠的还是兴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为了写作而去写作,终归是不明智的选择,也是难有成就的,只有快乐写作,才能灵感频现,也才能不断写出好的作品,成为出类拔萃的作家。
贰:
读书四问:
**整体来说,这本书讲了什么?**
作者认为,写故事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技巧,不是天生的才华。“才华有一种替代品,它就是勤劳+技艺。勤劳工作、学会技艺,其余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本书所讲的就是写故事的手法与技艺。
**作者的主要想法和论点?**
作者认为,故事讲述包括五个关键因素: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展示。
***创作理论***
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作者在一步步深入的讲述这五个因素如何在故事中发挥作用:
“冲突的作用就在于迫使人物行动起来,强迫人物利用自身条件,以一种揭示他们自身性格特征的方式采取某种行动。”
“为了制造那种用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冲突,你必须拥有两个故事要素:一个是渴望,一个是障碍。某人必须渴望得到某物,而为了满足这个渴望,你必须设置一个障碍等待你的人物去克服。”
“展示是你的基本技法,有了展示能力你才能把故事写得栩栩如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揭示人物的性格永远是你永无止境的远大目标。当你面临一个抉择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哪条路能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
其中第六章重点描述了如何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写到:“写你熟悉的东西吗?不。写你可以想象的东西。毕竟,想象就是认知”。在作者看来,我们要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中找出合乎逻辑的东西。每个人都是由他过往的经历、性格、生活感受构成的整体,是这些事物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每个人在事情发生时的反应。将内心世界分析清楚,笔下的人物才能有更高的可信度。
我们每天都在跟形形色色的角色相遇,有的令我们欣赏,有的让我们不快。如果只关注于对方的言行举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就会错失人物分析的良机。比如13年的西安暴乱,蔡洋为什么会挥锁砸破李建利的颅骨?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又是什么成了导火索?
再把蔡洋换成我们自己,生活中需要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一点一点改变我们的性格、思维模式,最后在街上挥出那把U型锁?这需要揣测人物心理,也要努力发挥想象。
锱铢必较的人,有可能在以前也是个热情爽朗的汉子,只是后来被家庭和生活的重担压垮;嫉恶如仇的人,有可能背后有个爱占便宜的长辈,对内忍气吞声久了,就忍不得外面一点点的不顺眼。脑洞多打开一点,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努力代入,以后笔下的角色才能更生动,更丰满。
作者用前七章完成了“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展示”这套创作理论的讲解,从第八章开始就是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应对技巧。
***再创作***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的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也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有悬念才能引人入胜,有障碍冲突才有成长收获;把现实生活浓缩后放到笔下,让人物形象在戏剧性冲突中变得鲜明,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移情效果。这是第八章讲述的内容。
***习惯养成***
第十二章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要尽快开始,不要等待。你永远都等不到一个完美的开始时机。一开始只需要每天给自己5分钟,放松下来,调整心情,甚至不需要写点什么,只用静静坐着,进入一个写作前的状态。一天天把时间逐渐放长,从5分钟到10分钟再到20分钟,经年累月,佳作可期。作者还在这一章给出了一个详尽的清单,告诉读者如何动笔。
***困境与脱困***
新手往往会受困于情节和笔法:人物有哪些渴望?怎么制造冲突?如何描写环境、故事背景、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然而写到某个阶段,就会与自己相逢。正如陈崇正在《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中提到的:“有时你会与你笔下的人物易地而处、感同身受。所以,首先要检阅你的性格缺陷,然后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写作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等于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一刻我们会被迫放下自我防御,自我保护,从崭新的视角看到不为自己所知的自己。这是一个不安全的状态,我们会遭遇来自于自身的反抗,而后衍生出抵触、焦虑、厌倦等等情绪。
作者认为,在这一刻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触觉。一旦反抗情绪出现,就立刻动笔写下一两行文字。这一来有助于打断情绪,二来会推动情节向更深的思想层次迈进。
优秀的程序员都知道两顶帽子的比喻,一顶帽子是开发,一顶帽子是重构。在实现功能的时候,我们戴的是“开发”的帽子,专注于功能的实现;待到一个任务完成以后,再换上“重构”的帽子,从代码的可读性、清洁程度等方面来重新组织代码结构。倘若把二者弄混,在该开发的时候做重构,就会让自己步履维艰。
作者也用了类似的比喻,他认为写作必须掌握两个过程,一个是放任自流,一个是评估编辑。在第一个过程中人们放开自我允许任何想法进入内心,文字会自动流到纸面上,形成创作必需的素材;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再反过头来加工编辑。他提到,“没有搬到纸面上来的东西都是无用的。不要在你的脑海里工作,除非你有一种特别的天才,否则永远、永远不要在脑海里编辑稿子。你要把构思拿出来,将之落在纸面上,这样你才能好好把它审视一番。”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这本书针对的是虚构文学写作,大部分讲述的都是如何练好基本功。以这个定位来看,算是相当优秀的书籍。
作者几乎每一章都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练习,配合上第十二章中说的“习惯养成”,足够新手上路用了。
然而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写过长篇小说,“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这一章讲述的写作手法只能说是乱七八糟,我根本无法想象任何一篇优秀的长篇是用这种方式写出来的。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第六章为我开启了一个新世界,让我明白了如何发挥想象,揣测人物内心。
“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展示”也是个很好的写作思路,过往的文章陷入困境的时候,大概都是缺了这里面的某一部分。
书里面的练习题蛮多的,有了“刻意练习”的样本。
可以启程了。
叁:
书名原名是Immediate Fiction,译者对这个词的翻译是“即兴小说”(见译者序)和“随时随地的小说”(见前言),两个翻译文字上不同,但都是一个意思,作者反复提倡的写法是把随时随地可能降临的灵感记录下来组成一个小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那种关起门来什么都不干一心写小说的做法。中方编辑很误导性地弄个副标题“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巧妙地利用了Immediate字面上“快速”的意思,而英文原名的副标题是“A Complete Writing Course”,都用到Complete了,摆明是要写成教科书式的教程,实际上这书也是这个样子。
作者可能很有料,如果读书里面的文句,会觉得很有深度很有道理而且很有说服力。但问题就在于整本书结构不良,你根本找不到从头看到尾的思路和逻辑,说东说西,好像作者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有些内容说了在后面的章节又说,甚至说不只一次。作者思维的混乱除了是在整体章节安排上,还表现在即使同一个小节里,也夹杂着很多不相关的语句,虽然每句话都有点用,但混在一起就让人很费解了。而且全书那么长,内容大多数都是这样,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
不过全书亮点在最后,写得最好最清晰的是最后一章。如果全书篇幅减半,省下来的一半精力把书写得像最后一章那样好,那这本书就不是现在的境况了。作者有很多东西想说,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教,但就是没有组织好而已。
译者的注释值得表扬,基本上等于文学常识科普,关键是有这样的心思和习惯。
欢迎没读过的人留言提问。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免费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