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婴儿期父母的修炼

婴儿期父母的修炼

作者: 荷欧波诺波诺秀平 | 来源:发表于2021-06-01 14:51 被阅读0次

一、规则是人和人协商出来的,所有规则都可以被讨论

二、规则带来安全感,自由激活生命力

三、你的“应该”是否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四、先建立好关系,再来协商规则

为什么我们要着重孩子的安全感?

图片

“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具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与同伴形成良好的联结,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

相反,哪些没有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孩子,或焦虑、黏人、或退缩或自我封闭。不论在哪里,他们都找不到安全感,即使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身旁也是如此。他们没信心去尝试新经验,即使去了,也可能只是鲁莽行事,他们身上不具备真正的冒险精神。他们的杯子快要空了,甚至已经空了。

对于婴儿及其照料者,杯子里最早的水(安全依附感)来自于相互的深情凝望、膝上的游戏,来自轻摇摇篮或怀抱入睡。依附感也来自于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后,回到父母或老师身边,大人们给他们的不断蓄杯。

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对孩子的打骂、严惩或冷漠只会使杯子空得更快,甚至杯子出现裂口,很难再往里面装满水了,这时父母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抚慰这颗幼小却深受伤害的心灵。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

哪些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安全感?

图片

既然安全感那么重要,那么哪些游戏可以帮助发展孩子的安全感呢?记住安全感的来源是与养育者之间有稳定的情感联结。

对于婴儿和幼儿来说,模仿他们的“镜子游戏”是一种完美的联结方式,就是孩子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只是模仿的时候要真诚而不是嘲弄。镜子游戏所创造的,不仅是快乐的时刻,更重要的是内心深处才能感到的亲密联结。

“蒙猫猫”游戏是婴幼儿喜欢的另一种游戏,它不仅建立了联结,而且戏剧性地玩出了亲密的概念: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你看不到我了--我出来了,你又能看到我了。它反映了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微妙平衡。

我鼓励父母们不管孩子几岁,都继续与孩子保持深情的目光接触,而且只要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联结上,会很容易找到合适自己和孩子的联结游戏。

快到青春期的孩子,看上去完全无视你的存在,那你可以问问他,能不能把嘴里的口香糖给你,这一招可以拉近你们的距离,而且保证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会立刻提升,或者打枕头站、比赛拳击等。

任何游戏都是联结的开始,都是安全感的补给机会。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自信)?

它从何而来?

图片

“我通常会用'自信力’这个词,来代表“力量“的正面含义:为正义挺身而出,冒险精神(安全范围内的)、勇于自省、完成任务的毅力以及快乐游戏的能力。

第一波自信力的来源于孩子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我一哭,就由奶喝;我一笑,就有人跟着笑。这时父母要积极响应婴儿的需求。

第二波自信力来源于孩子在蹒跚学步到2岁左右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这时父母恰当的做法是承认乃至欣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独立性,并清楚告诉孩子边界在哪里,怎样做才是安全的。

第三波自信力,贯穿于孩子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位置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同龄人的世界。从幼儿园到青春期,孩子在不停地学习、玩游戏、交朋友等,在他们努力获得自信心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一些挫折,在这个时候,无力感会悄悄潜入。这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如游戏、倾听等)和轻推,去补充力量,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游戏力在培养孩子自信、消除无力感方面的独特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战胜这些负面情绪,使他获得自信力和竞争力,这也是游戏力的价值所在。”

Day13:游戏力怎么帮助父母面对孩子的脏话期?

图片

在幼儿园里,我们观察到四到六岁的孩子们开始进入脏话期,说脏话的时候大人越是提醒不要说他们越是说得起劲,这通常让父母们很尴尬和头疼。说脏话能让孩子感觉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情感。

除了淡然处之让其行为自然过渡外,还有游戏的方法可以帮助应对,《游戏力》书中有这样的片段:

“臭狗蛋”的游戏- 力量感的实验

每次被人叫“臭狗蛋”时,我都恨不得有一个块金币奖励给他。这个外号算是最有创意的,因为它包含了小孩子最爱的东西:脏话和骂人。骂人能让孩子感觉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情感。

为此我发明了两个简单的游戏:当孩子叫我“臭狗蛋”,我说“嘘!千万不要把我的小名告诉别人啊!”几乎像条件反应一样,他们会立即喊起来“科恩的小名叫‘臭狗蛋‘”!

我说:“嘿嘿,我是闹着玩的!我真正的小名是‘米饭团’。”越傻的名字效果越好,因为此时的目的在于,用玩笑来消除导致骂人行为的情绪压力。那些孩子当然又会喊:“科恩的小名叫‘米饭团’”,于是我又哀求到:“不要,求求你!不要告诉别人”,这个游戏我们通常能玩上半天。

还有一个游戏特别简单,孩子说脏话时,我会说:“好吧,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敢叫我大胡子小矮人的话,你就是自找麻烦。”孩子当然会挑衅:“大胡子小矮人!”

我就说:“嘿,你麻烦大了!”说这话时,我的声调轻松夸张并不严肃,孩子被我追得满屋跑。这个游戏很简单,不是吗?但很有效,他们喜爱这个游戏,会咯咯笑个不停,从效果上看,孩子的注意力从脏话上转移开了。

这些游戏不仅是利用逆反心理,甚至也不只是为了把孩子的叛逆引向正途,它们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摆脱“我对你错”的权利斗争的烦恼,享受游戏的愉悦。

一位家长的疑惑

我的孩子总是要先玩后做作业,很晚睡, 作业也是各种错误,我们父母不检查,希望小朋友检查认真些,老师也会批评, 可是第二天老师就找家长,说家长怎么做的,这让我很烦恼。

解 答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背后孩子和妈妈各自的需求吧:孩子要玩再作业的背后是放松的需求,妈妈放手的背后是信任(对孩子的信任)和轻松的需求;而遇到老师的追责时,妈妈可能也需要放松和安全。

建议的方法:妈妈可以找到自己和孩子都很平静放松的时间,和孩子来讨论这个问题。把问题提出来,"宝贝,我很信任你能把作业管理好,同时我也看到你也在学习管理你的时间和作业过程中。现在出了一个问题是,老师觉得你的作业质量太差,每天来找我反应问题,我也觉得很苦恼。我需要你的帮助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你看看我们怎样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呢?"

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和找到解决办法,也许是约定每天玩耍的时间固定,也许是每天先做好作业再玩,也许是每天做完作业再多检查一遍。只要孩子觉得可以接受,妈妈可以接受就行,然后就去试行和调整。

孩子作业问题划重点!!

第一:明确界限,给予信任:作业是孩子的工作而非家长的工作,而如何管理作业时间和质量是孩子需要花时间去体验学习的。家长可以允许孩子体验作业管理中的“弯路”,遇到问题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信任孩子可以做出调整,在此中帮助孩子成为作业的主动管理者。

第二:通过行为看到需求:玩耍和作业不是对立的关系,适时的玩耍可以满足孩子放松的需要,给孩子补充能量。是先玩还是先做作业,其实没有绝对,取决于孩子当下的需要, 孩子从学校呆了一天回来往往“电量不足”,此时适量的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放松下来,而放松的状态可以帮助孩子更高效率完成作业;但如果玩耍的时间太长,孩子的能量往往也就不够写作业了,所以如何平衡玩耍和作业的时间也是孩子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妈妈要和孩子讨论一起解决的问题。

孩子在学习管理他的时间和工作,我们在学习如何支持我们的孩子成为自我负责的个体。

图片

这是郑祎游戏与沟通工作室公众号的第2篇原创文章,欢迎大家关注及探讨。

这两周,我收到了我身边爸爸妈妈朋友们的疑惑,也是我曾经走过的弯路。于是好好回顾总结下,写下来这篇文章,希望带给大家一点启发。

父母的疑惑:美好的期待 VS  打脸的现实

图片

“我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还是抽时间陪孩子游戏,宁愿等他睡着我再加班到半夜;我希望通过陪伴他玩耍让他更自信,更自主,像个男子汉的样子;而现实很打脸,他好像跟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样,总是很无力的感觉,而且还越来越不愿意和我玩!”---一位爸爸的心声

“我买了很多关于孩子情商学习的绘本要给我儿子看,专门抽时间陪他阅读,而他完全不要听,偏要我给他读低级趣味的什么奥特曼书籍,我努力去读,但是很煎熬;为此我也觉得苦恼”--- 一位妈妈的心声

期待很美好,现实很打脸,我也曾经历过这些时刻,比如买了一堆绘本却没人看、想教他游泳他却不肯下水等等;能深深能理解那种用心良苦又无功而返的挫败感;直到我了解到这些差异,才发现事情有了转机。

出现这些问题,通常原因是

我们忽略了这些差异

图片

成人学习 vs 孩子学习

图片

图片

0-7岁的孩子主要通过感知来学习,他们的身体就是他们的学习工具,他们通过行走、触摸、观察、嗅闻等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从而形成“软”和“硬”、“香”和“臭”等概念,同时他们模仿身边的成人,直接是行为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一切都是游戏。

孩子们的通常学习路径是:通过实际感知探索形成概念,从对实际生活的模仿中学习;而不是我们成人学习的“理论指导实践”。他们会将他们所感受到直接呈现出来,在孩子那里,你说什么不重要,你让他感受到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想要培养他自强自主,那就让他感觉到自主权,在游戏中让他来领导而不是被你教导;在日常生活中属于他的日常事务由他决定。

如果你想要培养他的情商,那么就在他感受到书本中所说的各类情绪时予以看见和共情;在日常生活中允许他和小伙伴充分互动,体会人际关系中的联结和界限;在参与他的游戏时能以他的语言和方式傻乎乎地全心投入;那么他学到的就是活生生的情商课程。

图片

图片

从我出发 vs 从他出发

图片

图片

我曾深入刨根问底探究这个问题。

有时候,我们在想这么费力安排,他却一点都不领情,那我会问问自己:这个期待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还是我需要的?如果只是从我出发,用孩子的行为来对于我内心需要的一些满足,我就情不自禁想要控制这个过程。即使一开始孩子配合,但日子久了,孩子自然不买单,谁愿意天天扛着别人的包袱过自己的日子?

而看似那些傻乎乎的玩耍呢,可能我就是完全不用脑子地跟着疯跟着玩,或者我也费心些心思在里面,比如如何卖力装傻啊,比如最后让他赢啊,但是孩子懂得我背后的意图是,从他出发的,我爱他,我给他想要的开心!我愿意放下无所不能的一面,呈现我的笨拙,让他感受到力量和自信!我信任他在这个过程的学习!谁不喜欢让自己更加开心和自信些呢?

当然如果你真的还做不到傻乎乎,也请允许自己做不到,你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找到和内心那个顽皮孩子的联结,当然你也可以来参加我的游戏力养育课程!

图片

最后附上一首小诗以做结尾: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台湾 张文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

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使用孩子的语言——游戏,和孩子进行交流,建立联结。

保持轻松的心态,助力孩子成长。

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更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

如果我们想听懂孩子在说什么,更好的方式是“跟着他玩”。

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修炼,每一个阶段,孩子们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透过孩子,我们得以重新去审视我们的人生和信念。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很多家长很苦恼,他们养育的非常累,战战兢兢的,他们会跟我说:我的孩子不合群,我的孩子经常发脾气、我的孩子不想去上学,不想写作业,我的孩子用小刀划自己,不和我们说话,等等。

其实这就说明了过去养育环境中做的不足的,孩子们现在正在给我们机会重新养育他们。浪子回头金不换

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我们希望帮助父母能够发展出更好的父母的功能,我们也想要重新养育“父母”。我们希望父母给到孩子们的,要让父母先体验到。

那父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呢?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父母要在那里,忍受孩子的攻击,在攻击里活下来幸存下来,而不是去回击过去;

看得见孩子,看见孩子的哭闹、伤心难过、忧伤、焦虑不安、担心害怕、走不出家门、不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退缩、回避等等,看见这些行为和情绪感受的孩子的善意需求;

听得见孩子,愿意倾听孩子这些行为情绪感受背后是爱的呼求,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既要听又要听见,如何听,积极倾听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带着好奇不预设,相信的倾听,

孩子是母亲眼中的光彩,3岁前妈妈是孩子的重要养育者,3岁后爸爸的加入

第二:父母要能HOLD的住自己,不去侵入到孩子的空间里。边界,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是独立的一个人,独立的个体,好奇心

我经常会对青春期的家长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今天还是先说说婴儿期父母的修炼

婴儿期是人生的奠基石,母婴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婴儿期的表现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英国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他的书《妈妈的心灵课》中的描述:

温尼科特

著名母婴心理专家

哺乳:在关系中养育心灵

一个在平常不过的哺乳的过程

宝宝有了一个念头,接着乳房和乳头就来了,之后就发生了一次接触。然后,宝宝的念头又结束了,宝宝把头转向一边,乳头也随着消失了。

妈妈不会把自己的乳头往宝宝的嘴里硬塞,迫使吸吮动作马上开始。妈妈明白宝宝的感受,因为她自己也是鲜活的、有想象力的,她有耐心等待一会儿。过不了几分钟,甚至更短,宝宝会再次转向妈妈早已心甘情愿地等在那儿的乳头了,于是一次新的接触又发生了,而且时机刚刚好。

上述这些情况和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生,那么这个哺乳的过程就不仅仅是宝宝从一个装着奶水的容器里吃奶,更重要的是宝宝在与一个个人所有物(乳房)发生了关联,而这背后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妈妈)暂时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乳房),心甘情愿地借给另一个知道怎么用它的人(婴儿)来使用。

这段话里的场景熟悉吗?我们怎么去理解这段话呢?

首先你看,孩子哺乳的过程,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十分神奇的过程。他一想,乳房就来了,他不要的时候,乳房就消失了。婴儿在生命早期,觉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有一种全能感。妈妈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为孩子保持了这种全能感,让孩子拥有神一般的体验。

而事实上,到了青少年期,也是一样的。很多父母会希望青少年们按照他的成功路径去发展,这让青少年们非常反感。因为青少年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呢?他们就是通过“尝试“来找到自己的,他们并不知道哪条路是属于他们的路,他们在迷茫中尝试和寻找,然后“创造”出那条属于他们自己适应世界的路。

在婴儿期,妈妈能给予孩子这个空间,让孩子可以自己去创造乳房,发现乳房,发现妈妈的在,而不是把乳房塞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在上面那段话中,一个活生生的人,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心甘情愿地借给另一个知道怎么用它的人来使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它说的是:

父母是孩子可以使用的资源。父母心甘情愿的在那里,等着孩子来使用自己的某些功能。资源是谁来决定是否使用呢?是孩子。所以,母亲的乳房会等在那里,等着孩子想要使用它的时候去使用它。

全情母婴照料,情感灌注,饿了乳房就来了就可以吃到奶、尿湿了就会有干爽的尿布换上、拉屎了就会有人清理干净,哭了孤独了还有人陪着我玩、欣赏我、形成最初的安全感。

最初的尊重,镜映,全能感夸大的自恋的被接住,做孩子的一面镜子照见孩子,促进性环境,环境母亲

和谐的具有凝聚力的人,我是好的,是值得的被爱的人,有梦想敢于冒险的人

而在孩子长大一点以后呢?

我们来看《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这本书中描述的一个场景:

有个小孩无法在画面中为一片拼图找到适当位置,而变得越来越焦虑、烦躁。

第一位妈妈:孩子无法完成母亲觉得简单的拼图游戏,孩子的无能可能会引发母亲的某种焦虑,使妈妈变得暴躁易怒。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态度,变得更加焦虑,更没有能力去完成。最后,就哭出来了。

第二个妈妈:她可能只是想赶紧把桌子擦干净,于是直接把拼图放到了正确的位置。这时候,一个还没放弃用自己的方法,还想自己得到结论的孩子,可能会气得大哭。

第三个妈妈:她专注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然后建议孩子试试看。她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衡量孩子所面临的问题有多大。当母亲可以稳定地在那里的时候,孩子也会获得一种稳定感,他可能自己就能拼好。但是如果孩子仍然没法儿做到,妈妈可能会帮助孩子转了一下拼图的方向,孩子高兴地惊叫,并且把拼图放了进去。

第三位妈妈,能观察、等待、理解孩子,也能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

无论是前面温尼科所描述的心甘情愿借出自己乳房的妈妈,还是第三位可以等待和观察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的妈妈,都是一个稳定的在那里,却又不过度侵入的妈妈。我说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也是这个意思。

为何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这里,有些妈妈会说:“对!我就是这样的。”但是有些妈妈会说:“我也希望这样,但是我做不到。”那我们就要去看看,是什么让我们做不到呢?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这是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心理治疗师阿曼达琼斯的一个个案,这位妈妈Zoe是一位产后抑郁的妈妈。

她自己小时候被自己的妈妈抛弃,所以她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才会被妈妈抛弃。当孩子出生的时候,她也很难和孩子链接上。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里,她常把孩子独自放在地上,而无法给与孩子任何的回应。

后来她去寻找阿曼达琼斯的帮助。

她抱着孩子,孩子一直在哭,她一会儿给孩子塞安抚奶嘴,一会儿给孩子塞奶瓶,并且重复说着:“我真的不知道她要什么,我怎么可能知道她要什么?”

在这里,妈妈对孩子是“回应”吗?不,这其实是“制止”。

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变得非常焦虑,所以我们可以在画面中看到很多“塞”的动作,塞住嘴巴,你就不哭了,你不哭我就不用感到自己这么无能了。

zoe小时候被自己的妈妈抛弃,这样的经验让她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孩子把自己不能耐受的感觉投射给妈妈的时候,妈妈就觉得自己很没用,孩子在拒绝自己,孩子不要自己。

但是,阿曼达琼斯坐在边上,没有把孩子接过来,也没有给妈妈任何的评价,她只是对妈妈说:“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孩子,我们只能不断努力、不断尝试。”

阿曼达就在那里,陪着妈妈。阿曼达在做什么呢?她在给妈妈“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方法”的机会,她就像是那个看着孩子拼图的妈妈那样,稳定地托住妈妈,让妈妈可以有信心继续尝试下去。

Zoe的妈妈抛弃了Zoe,所以Zoe她没有机会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一个好妈妈的形象。而阿曼达琼斯,坐在她的身边,在向她示范着一个好妈妈的样子。阿曼达不是通过把婴儿抢走来安抚的方式,而是通过抱持Zoe来完成这个过程。

如果阿曼达琼斯不在,也许Zoe会把孩子放下,让孩子一个人躺着哭,就像她妈妈当年抛下她那样,也许会制止孩子,甚至可能会对孩子发怒,但是在阿曼达为她创造的抱持的空间里,她得以去体验自己去创造属于她和孩子的方式的机会。并且最后妈妈说出了那句:我觉得孩子的眼泪是在告诉我,让我放弃她。

她之所以塞奶瓶、塞奶嘴,其实就是在防止自己体验到这种感觉,而现在她可以用语言对咨询师说出来了,她可以和咨询师一起面对这个感受了。

阿曼达对她说:“有时我们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孩子不是故意的。这很不容易,我相信孩子也会非常感谢你,即使你这么难受,你仍然没有放弃她。”

咨询师在帮助她改变被抛弃和抛弃的体验,这一次,阿曼达没有抛弃她,她也没有抛弃孩子,她们都活了下来,并且共同创造出了新的体验。

咨询师做到了什么呢?

抱持、尊重、允许、接纳、相信,不预设、鼓励支持

互动体验你生活中的一个和你孩子的一次互动的过程,也许让你特别挫败,崩溃的一次互动

那一次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感受及孩子的情绪感受、行为,结果怎样

一个哭泣的孩子,你要怎么去安抚他呢?

我的孩子为我安上了倾听的耳朵

生命中的某一天,伴随着台风卡努,一个小宝宝来了。因为他的到来,我抑制不住泪流满面!他是“我的”宝贝!感恩上苍赐予我们如此灵动、纯净、柔软的小生命。

我们因为太喜欢这个小生命,于是就产生了“爱”,他的一眸一笑带动着我们每一根神经,于是我们爱得爱不释手,就产生了“贪欲”!

他是“我的”孩子,他是“我的”延续,他是“我的”生命,他是“我的”一切……于是恩与爱纠缠,贪欲带来了掌控,我对他说:你不可以这样,你应该那样。甚至想掌控他的生死:你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就不给你好吃的,你不听话就送给小乞丐……:“我的父母仍然觉得我是他们的附属品一样,好像我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财产一样的,烙印上了父母的名字。”

父母们,也是曾经的孩子。如果一个成为父母的人,小时候曾被好好的养育过,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好的父母,而如果他们不曾被看见过,或许他们可以把握住孩子给予他们的机会,去开始寻找属于他们的路。a

相关文章

  • 婴儿期父母的修炼

    一、规则是人和人协商出来的,所有规则都可以被讨论 二、规则带来安全感,自由激活生命力 三、你的“应该”是否比孩子本...

  • 幼儿期(1~3岁)

    你顺利渡过婴儿期,这时你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但父母还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这时你需要修炼一定程度的自主与...

  • 懂孩子才是第一位

    你顺利渡过婴儿期,这时你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但父母还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这时你需要修炼一定程度的自主与...

  • 父母的修炼

    做一个心平气和的父母到底需要修炼多久?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心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聪明、懂...

  • 父母的修炼

    我又不是领导,学领导力干嘛?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占少数,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通过一次线下学习,我才知道领导力在教育...

  • 父母的修炼

    做家务时和儿子聊天,儿子抱怨天天听你们唠叨我把零花钱都买手办,早知道就不买了,我特别“理智”的怼回去,你不是不听吗...

  • 父母的修炼

    《佐贺的超级阿嬷》超级喜欢的一本书,尤其是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的养育方式将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荣格曾经说过:当你的...

  • 父母的修炼

    01 最近在读梅拾璎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现将自己的理解整理如下,如果你也想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可以参考。 02...

  • 【育儿手记004】

    -婴儿期的安全感 儿子三岁之前我是全职在家带他,以他为中心,那个时候我几乎没有社交,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更多...

  • 父母不要停下“修炼”的脚步。

    要想更好的陪伴孩子,那么父母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修炼自己。只有修炼好了自己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开始修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婴儿期父母的修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iw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