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好几天时间,陆陆续续看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三分之一的时候,曾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完全不像《坚硬如水》,被追着赶着读完!不过越往后看得越快,进入角色一样。中间屡屡想起龙应台写的《目送》。男作家写亲情,厚重含蓄,是一首深沉低缓的男中音,女作家写亲情,缠绵忧伤,像撕心裂肺咿咿呀呀的二胡曲。

阎老师说这本是他作品中的钻石,可能是因为跟他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比起来,这篇父辈的故事更符合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记实且裹挟深情的。知情的下乡上山,十年混乱,三年饥荒,自卫反二山战争,高考改革,进城打工……这些时代的动荡,重新唤醒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记忆,从而引发共鸣。
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会见证历史的演进。那些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善与恶,难以释怀的生生死死,只有记录下来才能救赎。
因为手里的版本比较旧,又去网上搜到了最新版本的长篇序《被我走丢了的家》,推荐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