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于“看书”一事的焦虑,算得上最执着却也最能放得上台面交流的了--不算触犯对方隐私,又能从中稍稍探查出对方的品味和修养层次,然后再切换适当模式进行交流,简直完美。最不济,也可以模棱两可地说上几句,哪怕鸡同鸭讲,也可以稍稍破冰拉近距离,甚至展开一段跨越频道的神交流,打开思路增长见识。
可是,书海茫茫,形式多样,我们要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先问对问题,然后有指向性地看书,才能觉得自己“看对”了,不让无辜的书成为自己过后情绪的发泄对象。那么,看书前请先问问自己:我究竟是因为什么才想看书的?我究竟想从书中获得什么?怎样从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怎么把书看下去?
千百人会对上述的四个问题有无数种回答。很多人更是直接上来就想问第四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反向思考这四个问题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才想看书。而本书的作者给出的回答,都比较朴素真实,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被我们忽略的一些道理。比如,作者认为,教育只教给了我们最基础的阅读和学习技能,如果不想继续阅读,缺乏修养,就难以追寻更美好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取更适合自己的书籍的帮助,至关重要。
由此,作者拓展性地介绍了自己的“书的使用法”,即挑选优质的古籍(经典名著)或已经出版了一些时间经受过考验的书,从中学习经过多个时代鉴定甄别过的智慧;浸入式学习,要以正在与作者面对面谈话的心态,与作者同步展开思考,甚至精神交流;不断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自己认知的时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在新认知的范围内,寻找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更深刻印象的内容,让这种“毒”铭刻在心,融入自己的修养层面,甚至借此改变人生。
接下来,作者针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的东方世界中,现在要完成“自然看书”的任务,需要面对的一些主要阻碍问题进行了解答:比如,作者认为“日本还没有学习修养的环境”,因为大学生们热衷于提前被录用工作,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忙着玩,忙着进行社团活动和打工,但是却无法沉下心思考,无法通过更真实的人、书和旅行提高自己的修养,过后就算读了些书,也过于功利性和浅显化、碎片化,甚至质疑其他大量阅读的人推荐的书是否与其工作内容相匹配,反而更显示了自己的狭隘,容易人云亦云;比如阅读古籍和比较厚的书时觉得看不进去,就是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缺乏咀嚼、吸收前人的知识化用为自己的修养的能力,缺乏长期探究自己兴趣的坚持的能力;比如光顾着追求数量,没耐性反复阅读一本书,读得多却记不住,浪费时间又毫无意义,不能与作者“共情”进行深入思考;不能远离贩卖成功学的商务性书籍,不明白成功商人也愿意避讳自己的失败经历,模糊机遇成分,不了解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多样化,照搬成功经验行不通……
随后,作者提出了“不要在书中追求即效性”、要注重书中的“数字·事实·逻辑”三大要素、反复朗读等读书观点,并附有给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推荐书单,范围广博,评语精当,很有价值。
本书用语简洁,针对性强,对于喜欢读书但总是因为焦虑感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来说,是一本既能就基本问题答疑解惑、又能指出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的读书方向的好指南,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即便是读不下去其他的书,或者就像作者一样,读某些书时,在前五页就看不下去了,也可以从头再读一下这本书,再次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梳理自己想要阅读的目的和目标,做到问对问题看对书,足可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