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这本小说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小说开头由哈桑对阿米尔说,结尾由阿米尔对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说。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以为自然不一样。哈桑是对阿米尔忠诚真挚的友情,阿米尔则更多的是对索拉博的愧疚。不用的时代,不同的风筝,不同的追风筝的人。
哈桑的善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战争的残酷更是令人心惊。试问,在现实生活中有谁能像哈桑一样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对别人好,不论阿米尔怎么伤害他,他都将伤痛吞在肚子里,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忠心真诚。他从来都不计较,他的心真如大海一般宽广,这已是现代人怎么都达不到的境界,包括阿米尔。哈桑所代表的就是每个人内心中最善良、最柔软的一处,它可以包容别人所犯下的所有错误。而阿米尔所代表的正是人内心比较阴暗的一面,他自私、胆小、懦弱、爱嫉妒。只有当没有人和他玩的时候,他才会想起哈桑,每当有客人来时,他却从来不会叫上哈桑。当他看到哈桑遭受伤害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而不是拯救。他故意忽视哈桑身上的血,关心的只是哈桑手里的风筝。他自己都忍不住,扪心自问无数次:他真的把哈桑当做自己的朋友吗?可笑的是,自己总会迅速得出否定的答案。
全文中,最变态的莫过于阿塞夫。我忍受不了他对哈桑所做的一切。他的心早已被封建的种族歧视观念扭曲,剩下的只有令人可笑的地位优越感。他以为自己如同天上的星辰,将哈扎拉人如同蝼蚁般踩在脚下,殊不知,他在别人眼中只是跳梁小丑,可怜的只剩下自己的虚荣心。而他正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丑恶嘴脸,一个黑暗中走出来的魔鬼。
阿里和阿米尔的父亲在全文中都代表着不同的人。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善良。阿里爱哈桑,尽管他知道哈桑是他的妻子与主人苟合出来的结果,但他依旧全心全意的爱他,是哈桑为己出。而阿米尔的父亲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大气粗的人,实则不然,他心地善良,他可以为孤儿们建立孤儿院,却从不抱怨有多苦有多累。他喜欢帮助别人,虽然他是一个穆斯林,但他却从来不信奉真主安拉。这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极具个性的人,即使最后因为战争不得不逃往美国,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愿挨饿也不愿接受微薄的救济金。阿米尔在这点上与他父亲完全相反,他胆怯、懦弱。在文章的开始部分,我真的很讨厌他,仿佛是讨厌自己心底最阴暗的那面。他连最起码的原则都没有,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竟然为了安抚自己内心的恐惧而想方设法将哈桑赶走。这就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尽管在一开始假恶丑占了上风,但最终的赢家还是真善美,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迄今为止,也无人能撼动它的地位。
生活在那个战争纷乱的时代,既是一个大写的悲剧,也是一件隐藏的幸事。因为在战争中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模样,让人们不会再原地迷惘。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内心的丑陋被无情的揭露,鲜血淋漓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同样是一个大喜剧,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容易找回最初的自己,找回自己的本心。
而现在我只想问:曾经的追风筝的人,你还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