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不一定有教养
文化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很有文化的个体,很难被指责为缺乏教养。
但是学历高真的不一定就代表这个人文化高教养好。
十年前小A是从小镇上走出去的少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在她读初中的时候父亲死于一场车祸,小A永远记得那天,风雨中母亲搂着她哭到昏厥的样子,母亲不吃不喝,似乎一夜之间憔悴苍老了二十岁。小A给母亲熬了一碗红豆粥,母亲哽咽着艰难的咽下,说:我还有你呢,闺女,以后咱娘俩就是依靠,我不能倒下,我还要挣钱供你念大学。
这次车祸保险公司赔了小A家八万,车主看着风雨飘摇中的小A娘俩,又拿出了俩万。小镇其实和农村一样,几个不太景气的工厂,大部分人靠种菜卖菜为生。祖辈务农的庄户人何时见过这么多钱,一时间小A 家挤满了来借钱的亲戚,处于悲痛中还未缓过劲的小A母亲疲于应付,送走一波又来一波,亲戚们空手来空手回,没借到钱的心就像被人生生的挖掉了一块肉,那个不甘啊。
几天后小A母亲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县城托人买了一处四大四小的砖瓦小院,除去给父亲办丧事,买房子过户手续费等等开销,十万块钱所剩无几。家里没了壮劳力,送肥耕种不是一个女人力所能及的,地是种不下去了。镇上有包地种菜多的人家每到春种秋收时会大量的雇人间苗,收菜等,小A母亲去了好几家,都以人手够了为由拒绝了她。她知道其实是因为她没有借钱给他们。
小A母亲清楚这钱是男人用命换来的,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好借不一定好要,何况以后家里没了来钱的路,孩子念书生活花销大的呢。
小镇上没有了容身之地,小A母亲在哀叹声中又托人把小A转进了县里的一所中学,花费无疑又多了不少。从那天起县城的大街小巷出现一个卖各种莜面面食的女人,风雨无阻。小A目睹母亲的艰辛,也被母亲的坚强感染着,每天放学后帮着母亲挑水、洗土豆。她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让母亲享福过上好日子,不辜负母亲今天的付出。
小A和母亲一路辛酸一路扶持的走过了她的初中、高中生涯,大学时,母亲的风湿病疼的厉害,母亲的身影再也不能经常出现在县城的角落了,母亲想把房子卖掉,换成一个小房子,剩下的钱还能应付小A的学费和生活费。正是房价吵得高的时候,小A 没有同意母亲的想法,她告诉母亲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能挣一些钱,让母亲再坚持坚持。不得已母亲又彼于奔命似的出现在市场门口、学校门口以拾荒度日,勉强维持生活。
小A终于大学毕业了,分配到了市里的一所学校教书,母亲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几年前一个老头早就走进了小A母亲的心中,在最困难时,他没少帮衬她,生病时,他没少照顾她。现在女儿学习工作尘埃落定,一切都向着“美好”二字发展。母亲和小A说了这事,小A不愧是读过书的人,表示理解母亲,并给了母亲深深的祝福,但提出母亲必须嫁到老头家,母亲现在住的房子是属于父亲给她留下的,支配权必须由她做主。母亲说老头的房子给儿子结婚时留下了,这几年一直靠租房度日,不多的退休金也只够他两的日常开支。希望小A能给他们留一间养老的房。小A说:现在房价正高,卖了合算,一处院怎能分开。
几个月后小A卷起卖房的二十几万回到市里,在市中心交了一套商品房的首付。
母亲以为无论如何小A会给她留一些,哪怕很少的养老钱,或者够买一间小平房的钱。
然而,没有,什么都没有。
从来没对小A发过火的母亲,第一次冲女儿嚷了起来,“这几年的墨水你白喝了,我养了一个白眼狼。”
在家乡听到这个故事时好多人都特别悲愤,都说:这孩子的书白念了。
在中国,一提到高学历总会感觉这人的文化水平不低,素质和教养也特别的高。事实却不一定。也许这是我们传统教育的失败,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将文化等同于文化涵养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整个的求学经历中,传统教育对他们进行的知识灌输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与一个人的修养与善良反倒脱了干系。
最近网上出现一段视频:在一次活动中,张柏芝的宝贝儿子拿到了美味的天天圈,明明想吃却迟迟不打开包装,说要带回家给妈妈吃。好多网友看完影片直呼眼泪掉下来了。
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张柏芝的儿子再怎么聪明也没有小A的文化高,可是那么小的孩子在面对诱惑时首先想到的是让妈妈吃,而小A呢,在几十万金钱面前就生生的断了含辛茹苦般母亲的希望。
所以专家说,教养并不等同于礼貌,后者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外在礼仪,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很难说一个懂礼貌的小孩就真的能理解自己言行背后的真实意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被家长老师引导所致,但等这种固话的行为模式最终上升为一种自主意识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教养的层面——对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那文化和教养到底是什么呢?
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