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殿
作者 余远凡
郭扶凉都,四面皆山,山高林密。这里被淹没千年的僚人文化遗址比比皆是,犹称圣地的是铜鼓殿,养在深闺人不识。
出郭扶镇山行二十里,就到铜鼓殿遗址。这里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更是蕴藏着僚人千年文化的古韵。
铜鼓殿曾是一座供奉僚人神器的殿堂。也是僚人聚集的军事重地。
据(公元1863年)补修的《綦江县志》收录的《游铜鼓殿》诗中有"铜鼓两千年,销磨等飞霰"的推算,此殿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300年历史。
传说该殿曾于明末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焚毁,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在20世纪六十年代再次被毁。现仅存一间士墙青瓦正殿,已破败不堪。该殿初为僚人祭祀之所。坐西北向东南。
据《綦江县志》载,该殿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均为砖瓦结构。殿内供奉东岳大帝,传说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还有三生佛(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十王菩萨,观音等大小佛像58尊,造像彩绘。现仅存二十余尊没有遭到破坏。
前殿门前有一口长6.5米,宽6.3米的天井(现已不复存在)而今唯一能见的是上殿前约30米处有一石质镂空雕花的山门,雕花图案内容为封神榜故事,技法精湛,堪称綦江石刻艺术的瑰宝,后世少见,保护较好。
门楣上有一幅石刻对联,较为清淅,上联曰:王帝森严昭彰分善恶,下联曰:神岳掌权显著透贤奸。表明僚人行善,褒贤,疾恶,贬奸的价值观。
殿内供奉奇特的是殿内铸有一口大钟,钟内可容一大人手脚长伸有余。若撞钟,声音洪亮,声震几十里,空谷传响,经久不息。
殿前有一对石狮子,雕刻技法有明清风格,威武雄壮,维妙维俏,栩栩如生,而今已不知去向。
神殿早已倒塌,横七竖八的石柱淹没在荒草之中依稀可见。门柱下面的石阶依旧,长满青苔,记述僚人历史的兴衰。香炉尚在,可惜没有香烟的升腾。据说大钟已被人盗走,已不知去向。
铜鼓殿正大门外,有一条宽约50米,深约20米的冲沟,沟的山肯嘴,形成一高约20来米的断崖,其上就是望乡台。
它是由三块天然巨石形成的大葫芦,总长约是10米,宽约3到5米,形神兼备,石上还留下古建筑凿石洞穿的痕迹,文史研究者初步判定为钟鼓楼遗址。
僚人在石上树起高高的木架,上面放上一面大铜鼓。
这里地势险要,四面悬崖峭壁,居高临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视野开阔,俯瞰綦河,百里景致,尽收眼底。
极目远眺一省贵州,近观丁山、东溪,赶水镇,是防守的军事要地。
僚王登高远望,一旦有敌情,僚王便亲自击鼓示警,僚人听到召集鼓声,立即带上兵器,聚于僚王身边,保卫家园。
僚王有鼓角一双,铜鼓是僚王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望乡台顾名思义也是僚人遥望故乡,寄托思念之情的地方。貌似葫芦的巨石,恰好正是僚人生殖崇拜的至圣之物。
也是僚人祈求上苍护佑五谷丰登个祭祀之地。铜鼓几经辗转变卖,有幸珍藏綦江博物馆。
僚人以铜鼓殿这块风水宝地为中心,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幽深峡谷,溪流潺潺,僚人世世代代栖息在这里。
临溪而渔,狩猎为生,耕织为业,世代繁衍。死而葬于岩墓,这是他们的生活习俗。
离铜鼓殿不远的双河塘岩墓群,安葬着从东汉到六朝僚人死者。岩墓石壁上还能看到僚人当时的一幅线刻画。保存比较完整。
图形左边是一个鱼凫,嘴里叼着一条鱼,中间是蚂拐,右边是一个站着的长奶女人形象。寓意男女交合,生殖繁衍,多子多福,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僚人崇拜羊,图案中往往弯弯的羊角相交对称,托起一面铜鼓,可见是僚人信奉的图腾。
围绕铜鼓殿寻找僚人的生活遗迹,距离铜鼓殿不远处,还有大骆池、小骆池、三合嘴。
大骆池、小骆池是僚人曾经驱骆水中嬉戏,三合嘴是部落之间发生矛盾,在这里谈判交流解决问题之所。讲究和为贵,所以才叫三合。同时也是僚人庆典聚会之地,每当丰收,重大节日,婚庆在这里举行,场中摆放多面铜鼓,敲起锣,打起鼓,吹着号,音乐起处,男女老幼载歌载舞,这就是僚人的民族风情,祈求上苍给僚人带来安康。僚人歌声不再有,空留地名残碑中。
僚人已随光阴去,或南迁,或与其他民族大融合,众说纷纭。然而曾经生活在郭扶这块土地上的僚人,创造了璀璨的古文明,留下这么多历史古迹,是不争的事实。今人也叹为观止。无论追踪溯源,还是历史考证都有很多未解之谜。愿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亲临考察,整理僚人兴衰的历史,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附诗一首。登铜鼓殿
今登铜鼓殿,
孟夏天地炎。
神殿荒草没,
门柱立其间。
兴衰经几许?
时光越千年。
僚人今何在?
鼓留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