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3c08ff3aca599c47.jpg)
王缙(音晋),唐代诗人王维的弟弟。
安史之乱时,王缙与名将李光弼共同驻守太原。他擅长谋略,为众人所推崇。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缙升为河南副元帅。当时太原旧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人倚仗有功,瞧不起书生出身的王缙,经常不听调度。
一天早上,王缙将他们召来全部杀掉,从此下属们胆战心惊。公元767年,王缙入阁成为宰相之一。当时是宰相元载独揽朝政专权,所以王缙也卑微地依附元载,不敢违背。
王缙和哥哥王维受母亲崔氏的影响,自幼信仰佛教,常年素食。但王缙的言行却和哥哥王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到了晚年时更为明显。
王缙与另一名宰相杜鸿渐,布施财物建造寺院毫不节制。王缙的妻子李氏死后,他将住宅舍为寺院为妻子追福,又剃度僧侣三十人常驻寺院。每当有各地节度观察使到朝廷,王缙都将他们迎入寺院,暗示并劝说他们施舍钱财,修缮寺院。
唐代宗一开始不太重视佛教,而元载、杜鸿渐、王缙等朝廷重臣都喜爱设斋供养僧徒。后来唐代宗问起关于福业报应之事,元载等人因此开始上奏,唐代宗也由此深信佛教。
于是让百余名僧人在宫中摆设佛像、念诵经文,称为“内道场”。而僧人们饮食丰厚,都是穷尽珍异,开支全部由朝廷供给。每逢西藩入侵,都让众多僧人讲诵《护国仁王经》,以驱赶入侵贼寇。如果有时候敌人败退,则大肆给予奖励。
在唐代宗、宰相班子的集体带领下,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乱象。京城内的良田美业,大多归属于寺观,而官吏不能管制。僧侣之中经常出现藏奸蓄乱之事,而唐代宗却下令全国官吏不得鞭打僧尼。王缙等人施舍财物修建寺院,都是穷极瑰丽,而每次对别人的回答应对,都引用因果报应之说。
王缙还对唐代宗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结果都被自己的孩子所杀;仆固怀恩起兵叛乱,结果身死;西戎入侵边境不击自退,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预料的。”
因此告诉唐代宗,国家的福泽长久都是因果报应的结果,而现在国业已定,即使有小小患难也微不足道。这导致唐代宗越来越沉迷,公卿大臣们想着都是因果报应,而人事都放弃不修,国家刑政日渐废弛……
当初,五台山有金阁寺,铜瓦镀金,照耀山谷,造价亿万。王缙给中书省发符牒(官方证明),派几十名僧人去民间,讲说经文以求敛聚钱财。而唐代宗七月盂兰盆节时在宫中设置道场,全部金翠装饰,花费百万。
同时又设置自唐高祖以下七代帝王神像,精美装饰后一路鼓吹前往寺院,朝廷百官在光顺门外等候奉迎,齐呼“七圣神”,从此每年形成惯例。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这种不符合礼仪典制,伤败教礼的源头就在于王缙。与此同时,王缙自己不但大肆受贿卖官,更纵容家中弟妹、亲戚、女尼等大肆收受财物,其贪婪劣迹如同市井商人……
公元777年,唐代宗多次劝诫后,将元载、王缙等人收监。元载被赐死,王缙依律被判处死刑。但此时有官员上书说,应将主犯元载和其它从犯区别对待,唐代宗也怜悯王缙曾经有功而且年迈,最终不用刑罚,只是将他贬为括州刺史。公元781年,王缙去世,终年82岁。王缙死后,其家中子孙再无一人荣显……
顺便说一句。
如果对比昨日文章中同样出生于佛教家庭、一生崇信佛法、最终往生极乐的哥哥王维,王缙的行为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王缙一生崇信佛法,供僧建寺,这固然有一定的功德福报。他以因果报应之说,劝说上至帝王、下至官员百姓,兴修道场、布施财物,但唯独他自己不怕因果报应,敛财受贿、纵容家属,导致朝廷和僧侣之中乱象百出。
这种过度流于形式的做法,难道真会给他带来福报?而当时出现的社会乱象,又导致许多人对佛教本身颇多非议,这种“以身谤法”的行为,恐怕还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
王缙本人位居宰相,一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甚至元载自尽后,王缙都侥幸得以存活,且高寿而终,这些已经是巨大的福报了。可这一世之后呢,还有之后吗?和他哥哥王维的“真修实行、导归极乐”相比,恐怕已是生生世世的差别了!
由此反思一下,今天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王缙的习性?我们是否过于贪求功德和福报?是否过于追求形式而不注重自己的起心动念?
是否经常对别人说着因果报应,而自己的言行偏偏忘记了因果报应?是否过于热衷劝更多人信仰佛法、“度化”他人,而自己却不依教奉行、率先自度?我们是在模仿王缙,还是最终选择追随他哥哥王维的脚步?
佛法丝毫没有错,只是信的人迷了。
(史料选自《旧唐书·王缙传》)
(史料选自《新唐书·王缙传》)
网友评论